晓锦源:扁鹊为何被移出教材
中学课本有《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文章写的很生动。
表面上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还告诉后人有了小病一定要及时就诊,同时也向人们宣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
他之所以从教科书中移除,原因有2个:
扁鹊身上发生的事或者诊断的病人存在的真实性并没有确定。
史书上记载,扁鹊在公元前407年出生,又在公元前310年故去,也就是说他活了近百年时间。就算他是高寿之人也说得过去,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很多后世的记载仍然写到在他足迹依然遍布春秋各国之间,饱经岁月变迁,四处奔走救世。综合各种记载,显示他在世期间300年有余,一个人能活三百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2、《涅盘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意在显示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所以孟子才说它是“人之患”。此中智慧,值得深思。
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要“求学”,没有人来拉你的,是你自动自发到老师那里去求学。
实际上医生也是这个样,只听说有求医问药的,没听说医生主动说某某有病。有没有病实际自己知道,一个健康人,自己没感觉,能吃能喝的,碰面来个医生,说:喂,你有病。搁谁也受不了,怎么着,盼我生病,还是咒我生病。没有这么问的。
实际上医家都知道四诊会参,你扁鹊凭神望就知道病在腠理、在肌肤、肠胃、在骨髓?不光经多见广的蔡桓公不信,搁谁也不信。
这个故事违背了风俗人情。经不起推敲与验证。尤其与“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同曲之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