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之后之一:岁月从不败美人

缘起

我喜欢看晚清民国时期的人物传记,对那段历史心存好奇。

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一张张斑斑驳驳的老照片,在时光深处闪闪烁烁,耐人寻味。

民国历史,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终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不长不短的38年,是不折不扣的乱世。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遥想那个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烽烟四起的乱世,又有多少人识时务,通机变?多少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对一段历史的好奇,一定是从对这段历史的人物的好奇开始的。

当我读了清末重臣张树声、张佩纶、陈宝箴以及他们后代的故事时,忽然有了写《将门之后》的冲动。

那么,就从张树声开始吧。

1

张树声,出生于1824年,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比同是安徽合肥人的李鸿章小一岁。

1882年,原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因为母亲病故,回乡守丧,由他的同乡兼老部下、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两人的交情,可见一斑。

不过,让我对张树声感兴趣的,不是他带兵打仗、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而是他的开明和与时俱进。

他一直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属于清末重臣中的开明派代表人物。

这份开明,俨然成了张家的家风。

张树声有九个儿子,其中,张云端膝下无子,就把五房的张武龄过继给张云端。

张武龄四个月时,正好张云端要上任四川川东道台,就乘船同去。

船日夜行驶在惊涛骇浪中,巨大的声响伤害了婴儿的耳膜,张武龄从此终生听力不好。

听力不好的张武龄,一生嗜书如命、与书为伴。他对书的热爱,让他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了四个出色的女儿。

有多优秀呢?用苏州老乡叶圣陶的话说,就是:“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2

张家的四个女儿和四个女婿,可以照亮民国的文化圈。

大女儿张元和,喜爱文学,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

二女儿张允和,和“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结为伉俪。

三女儿张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大胆追求而成为一段佳话。

四女儿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工诗词,擅书法,精通昆曲,在多个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远嫁美国耶鲁大学汉学家傅汉思。

3

张武龄祖上在合肥,四姐妹为何在苏州长大?张武龄教女,有何秘诀?

合肥张家有万顷良田,仅在张武龄名下,每年就有10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官僚大地主家庭。

这种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很容易染上抽鸦片、赌博、娶姨太太等嗜好。

但张武龄却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不吸烟,不喝酒,不玩牌。

他最大的爱好,是看书。从小嗜书如命的他,不断接触着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担心久居合肥会让自己的子女受到陈旧积习的污染,于是举家迁往上海,后选择定居苏州。

“五四运动”后,随着“德先生”、“赛先生”传入中国,张武龄决定倾其所有家产,致力于办教育以强国。

1921年,他独资兴办苏州乐益女中,并亲自担任校长。定名“乐益”,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强调办学是“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为求高等教育之阶梯”。

因为志同道合,他和绍兴人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家,成了要好的朋友。

4

张武龄希望女儿们,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能走出家门,成就一番事业。

他为女儿们取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儿”字,象征着“一双健康有力能走天下的脚”。

张家四姐妹的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爱看书的习惯。

张家的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苏州是出了名的。

大女儿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我们住的饭店的房间,也到处堆满了书。”

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张家很熟。书店只要进了新书,就会整捆地送到张家,逢年逢节由管家结账。

当时苏州的缙绅富户不少,但像张武龄这样富在藏书、乐在读书的人,并不多见。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书香中长大的四姐妹,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兰心蕙质,才华横溢,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5

比如,才子沈从文和才女张兆和的故事,就是一段佳话。

1928年,来自湖南湘西的白话文小说家沈从文,在胡适的邀请下,来到中国公学任教。

这一年,张兆和18岁,是中国公学才貌双全的校花。

这一年,沈从文26岁。在学生眼中,他称不上是“尊敬的老师”,只是会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而已。

有一天,张兆和忽然收到一封薄薄的信,是老师沈从文写来的。

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没有回信,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

信写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越来越大胆,张兆和终于受不了了。

她向校长胡适告状:“沈老师这样给学生写信可不好。”

没想到,胡校长很郑重地对她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6

后来的故事,和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一样。

在沈从文的痴情追求下,在胡校长的牵线搭桥下,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兄弟姐妹的撮合下,1933年9月9日,张兆和幸福地嫁给了沈从文。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颠簸的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爱情是文学的天然催化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诗,已成经典。

婚后不久,沈从文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小说中那美丽纯洁的湘西女子翠翠,有着张兆和或浓或淡的影子。

此后,沈从文所写的很多小说里,都有张兆和的影子。

7

和三个姐姐不同,张充和嫁给了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并于1949年随夫君赴美。

此后,她一直在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传授书法和昆曲,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5年,她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女神”张充和,有众多仰慕者。“新月派”诗人卞之琳就是其中最执着的一位。

1935年10月,他写了一首题为《断章》的小诗,送给22岁的张充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后人眼中的哲理诗,恰原来,只是一首向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情诗。

忽然想到,感叹“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叶圣陶,或许也曾心仪张家四姐妹中的一个。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谁让张武龄培养的四个女儿,如此美好呢。

或许,留点念想,也是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