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品族品牌轰然倒下,超6600家门店关闭,市值暴跌超98%!

流水的民族品牌,铁打的耐克、阿迪!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国在每个时代都会有相应的血斧类民族品牌崛起,可是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陨落,反倒是我们一开始怒喷“割韭菜”的耐克、阿迪反而越活越好。这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很多民族品牌的崛起只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而已,可是消费者是会变的,我们一直沉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难免会陷入被时代淘汰的漩涡之中。

3月25日,国内一代女鞋之王达芙妮发布了2020年业绩报告,公司营收仅为3.64亿港元,同比下降82.89%。利润为净亏损2.42亿港元,同比收窄77.39%。市值更是从2012年最高的200亿港元降到了如今的3.17亿港元,不及9年前的一个零头,降幅超过98%!

曾几何时,道路上的达芙妮商店随处可见,现如今竟然再也难觅踪迹,这些年达芙妮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1

达芙妮刚成立就矛盾重重

人性是很神奇的事情,很容易“共苦”,但是很难“同甘”,这一点达芙妮的创始人陈贤民恐怕比谁都更了解。

1980年的时候,陈贤民突然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丢掉了工作。而当时的台湾就相当于如今的大陆一样,制造业产业链非常成熟,劳动力相对低廉,是很多鞋服品牌的代工地。

此时陈贤民拉来了张文仪一起合作创业,这个张文仪也不是外人,而是陈贤民老婆的弟弟。

之所以陈贤民要找张文仪合作,是因为张文仪自己对于做皮鞋方面很熟练,相当于是技术工种。陈贤民更加擅长的是市场方面,两人在能力方面还是挺互补的。

可是这种亲戚间的合作很容易将股权平分,这样必将为以后的闹掰埋下铺垫。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代工产品赚钱,只是很快台湾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

1987年,陈贤民与张文仪借道香港成立了永恩集团,这在为进军大陆市场做准备。

1990年,随着政策放开,陈贤民将公司工厂搬到了大陆鞋服“圣地”福建莆田,并且在这个时候创建了自有品牌达芙妮。

只不过一开始陈贤民只是试水而已,公司主要将一些积压的库存卖给大陆的鞋类批发商,让他们进行销售处理。

理论上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工厂尾货的处理方式,可是批发商为什么要帮你卖积压的库存呢?另外,一旦批发商卖不掉,又会退回到工厂的仓库里。

这种模式非常不利于公司的快速扩张,在张文仪的提议下,公司开始转型为零售商。通过开放加盟的形式在大陆市场上生根发芽,1995年,达芙妮国际就已经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由于公司是在张文仪的思想下发展壮大的,公司内部股东更加倾向于张文仪这一边,而陈贤民则失去了话语权。1998年,两人之间的矛盾达到顶点,陈贤民无奈退出。

2

达芙妮四面楚歌

张文仪的快速扩张让企业债台高筑,因为无法偿还到期的1500万美元债务而被董事会赶出去,陈贤民又被请了回来。

再次回归的陈贤民大胆启用了妹夫的儿子陈英杰,让他担任公司的行政总裁。

陈英杰虽然没有学过工商管理,但是在他的大胆操刀之下,公司只用了一年就扭亏为盈。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抛弃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为公司引进了专业的投资机构,走职业经理人的模式。

在专业投资机构的建议下,公司换了新的CFO、COO、人事总监等,这让公司的风气焕然一新。

紧接着,陈英杰对达芙妮进行了新的定位,主要定位于15-30岁和20-45岁消费女性的群体。其中,15-30岁的这个系列主要倾向于年轻活力特色,而20-45岁的这个系列主要倾向于职业女性。

为了进行区分,两个系列分别请了当时最火的组合SHE和性格比较温和的“奶茶”刘若英。

很明显,陈英杰给达芙妮带来了荣光,但是也犯了极大的战略性错误,那就是在2009年的时候,达芙妮为了发展自己线上平台“耀点100”,竟然关掉了京东、好乐买等线上渠道。

由于当时线上零售刚刚兴起,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很快达芙妮就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公司在2012年的时候市值创下最高的200亿港元,门店数最高达到6881家,从此之后,达芙妮便开始走上下坡路,一发不可收拾。

2017年,面对着跌跌不休的达芙妮业绩,陈英杰退出达芙妮,张文仪的儿子回归接盘达芙妮,只可惜没有为时已晚。

本就孱弱的达芙妮又遭遇了疫情的残酷打击,达芙妮在去年中旬的时候决定关闭所有线下店铺。截止2020年底,达芙妮的店铺仅剩下242家,相较于巅峰时期的6881家减少了6639家。

目前,达芙妮走上了南极人的道路,希望通过卖贴牌的形式赚钱,正式走轻资产路线。

未来,我们见到的达芙妮可能不是真的“达芙妮”哦!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