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祚民治疗小儿湿疹经验
宋祚民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20世纪40年代,其拜京都四大名医孔伯华为师。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刻苦研习古典医籍,擅长治疗外感温病、血液病、小儿脑病等疑难杂证。小儿湿疹虽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其缠绵难愈,亦在疑难之列。宋老治疗小儿湿疹多从脾胃入手,疗效卓著,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跟随宋老学习多年,得其治病经验一二,介绍如下。
1、宋老湿疹论
湿疹是小儿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奶癣,根据其发病部位,将其分为“旋耳疮”、“浸淫疮”、“绣球风”、“四弯风”、“湿臁疮”等。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严重者可由新生儿期发病持续数年不愈。
宋老认为,小儿湿疹常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部分患儿可由胎毒胎热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而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湿疹其表现虽在皮肤,而病位根源则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症状轻重。由于脾为后天之本,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增强。临床发现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湿疹发作有渐轻的趋势,这正是小儿脾胃功能增强的缘故。因此,宋老特别强调,脾胃功能的强弱贯穿于小儿湿疹病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2、症状分期、分型与辨治
宋老将小儿湿疹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皮肤局部出现丘疹、水疤、糜烂、渗出为主要症状,慢性期则以同一部位反复发疹,皮肤粗糙,瘙痒为主要症状。并根据症状体征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类型,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偏于热盛者为脾湿胃热型,偏于湿重者为脾虚湿困型;慢性期则以脾气虚弱,皮肤失于润养为主,故定为脾虚肤燥型。慢性期若出现急性发作仍按急性期相应证型处理。本病虽大致分为3型,但临床之时,常会伴有它脏它腑之证情,应随证加减,又不拘泥于此3型。
2.1脾湿胃热型
皮损多发于头顶、面部、颌下甚则躯干、四肢。皮疹色红,表面糜烂有渗出液,结痴,周围有红晕,伴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治则:清胃热,利脾湿。方药:
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l0g,苍术l0g,丹皮l0g,生薏苡仁15 g,茯苓l0g,泽泻l0g,车前子l 0g,生甘草6g。
渗出液多者加黄柏、冬瓜仁、苦参祛湿清热,还可以用滑石、甘草、煅石膏研细末外敷;热盛口渴者,加知母、大花粉清热滋阴生津;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防风祛风止痒;便秘者加元明粉清热泻火。
例1:患儿,男,5岁,2003年5月8日初诊。患儿面颊、颈部、双肘窝潮红丘疹水疤,瘙痒二周。皮损表而潮湿,水疤抓破后流水,部分皮损已结痴,因痒甚夜间睡眠不安。平素饮食量多,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黄。查体:患儿身体较壮,发育良好,头顶、面部、颈部、双肘窝可见数片红斑、丘疹及水疤,表面轻度糜烂有渗出,部分皮损处结痴,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中医辨证:脾湿胃热;治宜清胃热,利脾湿。方药:
生石膏30g,知母l0g,滑石12g,黄芩l0g,泽泻l0g,车前子l 0g,茯苓l0g,元明粉3g,木通6g,地肤子l0g,焦三仙30g,鸡内金6g。
服上方6剂后,皮疹色转暗,渗出减少,仍有瘙痒,大便正常,原方去元明粉,加白鲜皮l0g利湿止痒。又服10剂后皮疹减少,原方去生石膏、车前子,加生地l0g、元参l0g,以滋阴止痒。再服6剂后皮疹全部消失而愈。
2.2脾虚湿困型
本型小儿多肥胖,皮损多在面部、四肢,甚则全身,且为暗淡之红斑丘疹,表面糜烂明显,渗出较多,伴有消化不良,口粘腻,纳食不馨,腹胀,大便溏薄,每日1~2行,舌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滑濡。治则:健脾利湿。方药组成:
苍术l0g,白术l0g,陈皮l 0g,生薏苡仁30g,滑石l0g,白扁豆10g,生甘草5g。腹泻甚者,加伏龙肝、煅牡蛎健脾敛湿止泻;腹胀甚者加白寇、砂仁化湿行气。
例2:患儿,男,1岁,2003年7月30日初诊。患儿自出生常于面部四肢起红色丘疹,近一周症状加重,疹色暗淡,渗出多,伴纳差消化不良,大便溏薄。查体:患儿体胖,头发枯黄,枕秃明显,方颅,面颊、眉部、四肢可见数片丘疤疹,淡红色,丘疤疹结合处可见糜烂而,有明显渗出,舌淡苔白,脉滑,指纹淡红。中医辨证: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利湿,方药:
苍术6g,白术6g,茯苓l0g,半夏3g,泽泻6g,白扁豆l0g,炒麦芽l0g,陈皮l0g,炒薏苡仁15g,滑石6g,生甘草5g。
6剂,皮疹渗出明显减少,大便正常,仍纳少加神曲l0g、山药6g。又服10剂,皮疹基木消失,改服小儿健脾丸,服20丸后,停药,痊愈。
2.3脾虚肤燥型
皮疹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皮疹处粗糙、脱屑、结痴,一般很少有渗出,有明显痒感,皮疹周围可见抓痕,色素沉着,伴见纳少,乏力,口干欠津,便溏,舌红苔白,脉弱。治则:健脾润燥,益气养血。方药:
黄芪6g,当归l0g,丹参l 0g,鸡血藤l0g,北沙参10g,茯苓15g,山药l0g,陈皮6g,白芍6g,防风6g,扁豆l 0g,生甘草6g。
痒甚者加苦参、白鲜皮祛风止痒;烦急者加佛手、青皮疏肝理气;纳少口干者加麦冬、玉竹、石斛益气生津;皮疹反复不愈者加赤芍、乌梢蛇、蜂房等活血化癖、通络搜风之品。
例3:患儿,女,8岁,2004年11月2日初诊。患儿颜面四肢反复出皮疹5年余,严重时皮疹融合形成糜烂面,有渗出液,较轻时皮疹处粗糙,脱屑瘙痒,经多方求医,疗效不佳,目前,患儿两颊、眉楞、下颌、颈部可见粗糙皮损,有少许脱屑,四周皮肤有抓痕,四肢及躯干亦有数片皮损,较头面部更为粗糙,周围抓痕明显,并有部分血痴。患儿平素烦急易怒,易感纳少,大便溏软,口唇干裂,舌红欠津少苔,脉细弱,中医辨证:脾虚肝旺,阴虚肤燥;治宜健脾疏肝养阴润肤。方药:
生黄芪l0g,当归l0g,沙参l0g,麦冬l0g,白芍12g,柴胡6g,茯苓15g,山药l0g,青皮6g,陈皮6g,佛手l0g,白鲜皮15g,乌梢蛇6g,甘草6g。
服药7剂,瘙痒明显减轻,仍有口干少津,加元参15g养阴润燥,沙参用量增至 20g,加强养阴生津作用。又服7剂,皮损缩小脱屑减少,烦急明显减轻,口唇红润无干裂,但食欲不佳,上方去乌梢蛇、青皮,加生谷芽巧g、生麦芽巧g、鸡内金6g。患儿连服28剂皮损全部消失,全身皮肤红润有泽,伴见症状全部消失,在服药的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未患感冒,家长甚感欣慰。1年后拜访,患儿湿疹未出现反复。
3小结
宋老治疗小儿湿疹重在辨证,强调健脾养胃,调补中焦,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人,所以小儿湿疹的治疗也与成人湿疹有别。小儿湿疹以脾湿胃热型及脾虚湿困型最为多见,其脾胃功能如何也就更为突出。这也是宋老反复强调治疗小儿湿疹要重视脾胃的原因。
小儿湿疹除皮疹外,另一突出症状是瘙痒。宋老认为:一般祛风止痒之剂如防风、刺蒺藜、白鲜皮等草木药物治疗小儿湿疹的瘙痒,疗效较差,因患儿得此症多病程日久,邪已入里,当采用动物类药物,搜风止痒。症状较轻时,选用蝉衣祛风解痉止痒,《本草衍义》之蝉衣“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或用僵蚕疏风止痒,痒甚者可用乌梢蛇搜风通络止痒,《开宝木草》认为本品“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治疗顽痒顽搐。白花蛇的搜风通络作用更强,但因其有毒,小儿的用量不易掌握,而乌梢蛇功用与其相类而无毒,更适于小儿应用,正如《本草从新》所云乌梢蛇“功用同白花蛇,无毒而力浅”,入药时可入药煎,或研末冲服。此外,全蝎、蜈蚣、蜂房也可分别选用。宋老的这一经验,经作者临床多次应用,证明其确有上好疗效。
本文摘自《北京中医药》2008年2月第27卷第2期,第一作者李建,男,50岁,主任医师,单位首都医科人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