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大禹渡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旭光下的黄河大禹渡烟波万顷,汽垫船飞驰在浑绿的河面上,船后掠起迷蒙的水雾和扇面形的波纹,向远处扩散开去。导游小姐介绍说:大家乘坐的豪华汽垫船水陆两用,有“水上飞机”之称,其实现在船已经悬离水面在黄河上飞翔了。我透过舷窗朝外看,果真有点儿飘飞的感觉,只是看不到船底离河面有多少距离。惊异中,汽垫船已驰上河心一大片裸露的滩地,但是照样行进着,看来的确是水陆两用悬浮飞驰的。
1990年5月,我与张不代率山西诗人采风团行走中条山、黄河,曾在大禹渡留下过匆匆踪迹。我们乘船游弋于黄河渡口,参观引黄电灌站二级提水工程,瞻仰曾经见证了大禹治水的龙头神柏……我即兴创作了《这段黄河》、《引黄》、《黄河母子》等一组诗歌。那次行程也听到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如世人皆知的大禹在此观察山形水势,率众劈开神门、鬼门、人门最终疏通黄河洪患的传说,还有大禹所骑的神马在山坡上留下一对诺大的蹄印等。在我看来,大禹既是中国历史上治水平患的伟大英雄,也是开启中国奴隶制社会大门的一代帝王,后人对大禹加以神化、仙化,便有了大禹半神半人的神话形象和神奇迷离的传说故事。古时大禹渡的命名、禹王庙的修建,便是大禹神话传说在这片土地上的遗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痴迷于华夏远古渺茫而奇丽的神话传说,开始创构四卷本的《华夏创世神歌》,最后一卷便是《大禹治水》。我在《序歌》中如是描绘大禹形象:
“看沧海横流/跋涉着一个巨神/黑发黧面,青衣泥足/手挥神锸,雷鸣电掣;玄龟负壤堙起座座山岳/应龙曳尾异开条条沟壑/苍生跟随于后/耒锸闪闪疏送滔滔洪波……一个中流砥柱般的巨神——大禹/半神半人,亦神亦史/治水救世十三载/托起华夏九州泱泱古国!”
再访大禹渡,我仍心系大禹。
沿着盘山公路徒步攀登,可见半坡上竖有一尊浅驼色的石质大禹雕像。造型取了大禹治水的形象,头顶斗笠,手握耒锸,腿若砥柱,脚踩波涛,凝眉俯视挥臂调遣黄河之水滚滚东流,眉宇间透出一副征服自然山水和一统天下的豪气。这正是我心目中形神兼备的大禹。
作为大禹渡主要人文景点的禹王庙,是当地政府几年前重修扩建的。禹王庙最早建于何年?已难考证了。芮城县志载:“禹导河,息于此,后人思其明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永不忘也。”禹王庙内仍存有清道光四年所立的《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印证了此庙的沧桑历史。
一行人登上陡峭的九十九层石阶,来到气势恢弘的禹王庙大殿。引人注目且耐人寻味的,当数大殿东西墙上绘制的大型浮雕壁画,绘有大禹率领民众在风浪洪涛中搏斗,以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情景。导游手指神柏树下大禹相遇老翁的画面介绍:一个过路的老人来到树下,大禹恭敬地奉上一碗水,老人却将碗打了一个缺口,水从缺口流出。老人边走边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想治水患,破碗藏计谋。”大禹从中得到了启示,改变了其父一味筑堤堙洪的做法,而采取堵疏结合治水取得了成功。这个传说连同壁画上众人与洪水相搏的画面,透露和包蕴了深刻的内涵,大禹从民众中汲取了智慧,英雄与奴隶一起平息洪患创造了历史。我在神话史诗《大禹治水》中,同样赋予了大禹这种精神内核,设计了大禹出世以“苍生一万支耒锸”化为骨骼、“苍生一万声呼救”化为血脉;面对滔天洪水大禹抽出自己的肋骨化作耒锸,于是大禹这一神性英雄便拥有了民众的意志和力量,放逐十万狂澜取得了治水成功。
当然神话传说往往是繁复驳杂的,在胎记上便带有、或在流传过程中添加了浓厚的神异色彩。就在这座禹王山上,我们刚才观瞻了观音庙和高可擎天的圣水观音铜像,据传大禹疏治黄河还得到过观音菩萨的点化。其实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佛教文化远未传到中国,大禹也就不可能与观音菩萨相遇,这显然是后人进行的附会与渲染。不过神话传说毕竟不是学术研究,百姓游客是不会较真的。
站在禹王庙大院的龙头神柏前,我与作家陈为人注目良久惊叹不已。太原晋祠圣母殿旁的周柏距今两千多年,龙头神柏比其更为古老足有四千多岁了,却依然树干挺硕,虬枝参天,郁郁苍苍地屹立在禹王山上,呼吸着天地灵气黄河风涛,犹如大禹日夜守望着治理过的黄河青山。禹王庙两侧书有一幅楹联:“古柏擎天壮留晋豫英雄气;奇勋纬地德铸炎黄民族魂。”我仔细体味,对大禹这一神性英雄的精神风范满怀景仰之情。
告别大禹渡,回望新中国建造的大型引黄电灌站,成排的引水管道从河床沿着斜坡一层层铺至山顶,滚滚黄河水被引上了数百米高的黄土塬,浇灌万顷良田,养育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在当年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地方,当代黄河儿女唱响了征服山水的壮歌!
载《山西政协报》2011年4月27日
作者简介:梁志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任太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城市文学》主编,太原诗词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职称。出版诗集《行走的向日葵》《俯首人间》,万行史诗《华夏创世神歌》等20余种,及5卷本《梁志宏文集》。诗歌曾获《诗刊》年度作品奖、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等。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微信:sczb0972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