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临高启明》,感受中国工业崛起的艰辛与伟大
前言:工业建设容易吗?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几乎只用了60多年就一口气走完了西方历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而迅速提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
因为,人又是有理想的。哪怕是再怎么庸庸碌碌,甚至是颓废绝望的人,在他被彻底磨平棱角之前,肯定也曾经有过自己的理想、梦想、狂想,或者是妄想、臆想、空想。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每个人都曾经这样审视过自己的内心,然后找到各自的答案。
中国近60年的高速现代化进程,使很多人都有恍若隔世的时空穿越感,尤其是在学历大贬值与技术的高速更新方面。于是很多人有了这样一种想法: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见识,在现代只能碌碌无为。但如果回到过去,可以混得风生水起,成为旧时代的社会精英,不仅自己能成为人上人,还将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穿越小说大行其道。无数人将自己的白日梦写成穿越小说发表,又有无数人如痴如醉的阅读穿越小说,将自己情感的代入小说主角,感受在异时空当人上人、称霸天下、解民于倒悬、改变历史的自豪感。
在很多穿越小说中,所以穿越者不是知识渊博、精通多种技术而且记忆力好得要命,就是借助古代工匠通过高额悬赏革新技术发展工业。很多故事都是穿越者想个点子一说,悬赏与激励制度一出,马上就有“开外挂”的中国古代工匠来帮忙攀“科技树”,短时间内玻璃、水泥、火枪、蒸汽船等产品纷纷生产出来。
毕竟,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威力,科学知识与对工业化的认识,也是现代人相对古代人最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大部分穿越小说中,对于发展现代科技与制造业都比较看重,未来人擅长的也是这个。
然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工业真的像某些穿越小说爱好者幻想得那么容易吗?
在这“大穿越时代”式的写作浪潮中,穿越到明末建设工业的《临高启明》横空出世!
一本与众不同的穿越小说
跟绝大多数穿越小说不同,《临高启明》摒弃了穿越小说中热门的“单穿”(一个人穿越)写作路线,由“群穿”(多人穿越)取代。而且不是相对常见的小“群穿”(5人以下穿越),穿越人数多达500多人。
建设工业所需的各类技术需求,由这500多人集体提供,同时还在穿越前收集了大量近代与现代的工业技术资料。为了在穿越明朝后迅速建立起一套勉强够用并能自我升级的工业体系,还带上了一批易于维护保养的机床,明代产业链暂时供应不了的几千吨生产生活物资,用于穿越初期的生产和生活。
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现代社会隔行如隔山,一个工业体系有几百个部门,每个部门又有无数的专业分工,从原料到生产再到消费,环节复杂,单凭个人或少数人的教育与工作积累,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案。个人想在有生之年,从零开始,在一堆原料的基础上实现从无到有数百年的人类文明跨越,绝无可能。想要建设近现代工业,需要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化人才一起努力才行,各方面的人才越齐越好。
实际上以单个作者的知识积累,也无法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近代化发展写得详尽和让人信服。因此穿越小说的普遍问题就是想点科技树的时候作者相关知识不足,结果只能胡诌一气,忽略具体的工业建设细节。
而《临高启明》则从正面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在书中设定了500多位专业特长各不相同的穿越者,现实生活中也有几百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临高启明》编写各类技术资料。
如果大家觉得有这么多现代人共同参与,又做了这么多的物资准备工作,临高穿越集团的工业建设将一帆风顺、迅速复制现代工业文明,那就大错特错。在书中,穿越者们在工业生产中时常遭遇挫折。
生产玻璃,试制进程一波三折,产出废品无数,还出过生产事故差点导致人员伤亡。
试制硝化棉,军工部门的穿越者一直工作到一脸乌黑、浑身冒着青烟、带着浓烈的硝烟味道,还是没能做出可用的硝化棉。
为了自产发电机,电力部门动员了多位穿越者技术员、奋战几个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不计成本搞出来的硅钢片大多数连国标牌号都编不上,只有大约有10%勉强够得上低牌号硅钢,要按照现代的质量标准则都是废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穿越集团将一部分加工难度不大的船舶木质结构件外包给明代造船工坊后,发现明代工匠加工出来的手工产品公差大得吓人,根本不能用,最后只能从零开始对明朝工匠进行职业培训……
这一段简直是对其他穿越小说中,穿越者动动嘴,古代工匠马上做出符合现代人所需产品这类故事情节的赤裸裸嘲讽。
一本严谨真实的穿越小说
如果有人觉得,《临高启明》单纯是为了嘲讽那些技术上小白的穿越文而开了“反向金手指”,故意夸大工业生产的困难,那就错了。
为《临高启明》提供各类技术资料的人,都在相关行业工作多年,尤其是对制造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他们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推演临高穿越集团的工业生产进程的。
例如,有人疑问,《临高启明》中海军陆战队的后装枪为啥选用霍尔布枪不选卡曼尔莱德M1842系列步枪,原因是穿越集团中军工部门专家——林深河的原型,同时也是改进型霍尔步枪资料的提供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制造、改进霍尔布枪的实践经验。
电力部门的穿越者吴投,同时也是电力部门技术资料与同人小说的作者之一,为了验证在17世纪的临高制造电子管的可行性,居然真的自己手工制作了一根电子管。
不得不说,《临高启明》创作群体的素质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学历高、专业能力强,并且还是实干派。他们既有改天换地的理想,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倾向于创作一本严谨真实的穿越小说。
在《临高启明》里,你想发展枪炮,但以现实科技无法解决底火与弹壳,于是只好一退再退搞“米尼弹”;你想发展工业,几乎需要从零开始自己培养足够的熟练技工;甚至你想爆步枪却因为林业落后导致没有足够枪托……对其他写手来说,这些困难不过敲几下键盘的事,但《临高启明》的作者们就老老实实从头做起,细致推演,做不到就慢慢来。
跟《临高启明》相比,其他所有试图建立工业的穿越小说都变得像小儿科一样。
而在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有中国人试图仿制英国的蒸汽轮船,结果失败了。等到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黄鹄'号下水,已经是1865年,负责设计这艘轮船的徐寿、华蘅芳在此之前刻苦学习了近20年的西方技术。
由此可见,穿越者出个点子就想让中国古代工匠马上生产近现代产品不过是白日做梦。
《临高启明》对工业生产描写的细致、真实与可操作性,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例如,有读者看了《失败的硝化棉》这一节时评价:“太有感触了,当年我也是按照凡尔纳的小说做火棉结果根本点不着”。还有人评价,自己想在互联网上找甘蔗榨糖与白糖的生产工艺流程,意外发现最详细的是《临高启明》里的有关章节。
因此有人评价,“这书已经不是小说了,根本就是一本学术探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写作路线,严谨、细致的考据和技术论证,合理、真实的推演,是《临高启明》的创作特色。
一本关于工业化的科普小说
当然,《临高启明》的技术细节也不是全无瑕疵,在工业建设过程中开过不少“金手指”。这本小说的作者也在序言中承认:“技术方面的金手指肯定会开,争取能开得稍微自圆其说一点”。例如,在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培训上加速了十倍,穿越后前两年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也加速了五至十倍,至今没有穿越者死于工业事故(不说殉职,连比较大的工伤都没有)。
这些理想型的故事情节设定,并非作者技术水平不够,而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因为如果不这么写,穿越集团的发展速度会更慢。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真的太贴近真实发展模式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
这个从临高穿越集团被骂是“500废”就可以看出来了。尽管开了不少“金手指”,适当加快的穿越集团的发展速度,但依然有很多读者骂穿越集团的500多名成员是一群废柴,“这也造不出、那也造不出”……
实际上呢?我在前面早就披露过,《临高启明》的作者群里有很多专业人士,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很多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的技术内幕。
但很多读者在其他穿越小说中已经看惯了穿越者轻松地生产出大量现代工业品的“成人童话”,以至于混淆了梦幻与真实的界限,难以适应《临高启明》的纪实风格。
虽然作者在序言中说,《临高启明》是“一部以娱乐性质为目的的作品”,但《临高启明》依然是迄今为止最接近现实的穿越小说,对工业发展的描写比较符合现实。
临高世界要构建的整个现代工业体系也是非常庞大的,涉及到采矿、冶炼、锻造、重工、轻工、化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无数领域,方方面面的材料详实到令人眼花缭乱,专业到令人发指!
虽然在专业人士眼里,《临高启明》的工业化进程仍是漏洞百出,但我却在本书说明书式的解说下,完成了一次科学启蒙: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产品有很多生产条件需要创造,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很多风险需要面对。即使是实验室里的小规模研制流程,也与工业化大生产的工艺流程有极大的差距。想要复制近代与现代的工业进程,并不容易。
在技术细节方面的高度真实性,对近代工业进程的系统性还原,使《临高启明》有了“穿越技术百科全书”声望,成了一本关于工业化的科普小说。
感言1:感受中国工业崛起的艰辛与伟大
《临高启明》是由几百位专业人士“集体创作”的,讲述了500多个现代人在穿越到17世纪后,如何从零开始,推广技术、培训工人,逐步建设现代工业社会的故事。
由于《临高启明》在技术细节上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再现了近代的工业化过程,使我看到了当年中国发展的工业的艰辛与辉煌。
临高的工业从无到有,新中国其实也是,以至于这本书写到后面,都可以直接套用建国初期纪实文学的段子——土法制酸碱盐、土法制化肥、土法制药……
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到,本书的不少技术资料来源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各种简易土法小册子”,当时因为物质条件有限,简易制造和土法风行一时。书中提到的各类近代工业品,也大量山寨近代的西方工业技术。
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崛起靠的是“山寨”技术,缺乏科技创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即使是“山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临高启明》里穿越者们建立的工业体系以蒸汽动力为主、电气动力为辅,总体技术水平比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还低,技术也大多是“山寨”的,还开了一些技术“金手指”,但依然一路磕磕碰碰、艰苦无比。
由此可见,现代中国在发展为“山寨”大国的进程中,究竟付出怎样的艰辛,建立了多么伟大的事业。真正的工业生产,可比小说中困难多了!
实际上,“山寨”能力强是一个国家工业生产能力强大的标志,历史上100年前的美国、德国与50年前的日本,也都是靠“山寨”崛起的。等到大部分工业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很难在其他国家找到可以“山寨”的对象了,美德日等国才不得不开始搞“技术创新”。
因此,读了《临高启明》后,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国工业崛起的艰辛与伟大,当年中国工业建设真是不容易!
感言2:谁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
《临高启明》抛弃了社会上流行的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侠客、富豪明星树碑立传的写作模式,以普通人物的视角创作了一部工业化的史诗,让人倍感震撼和温暖。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在研磨机上加班磨镜片的林汉隆、被硝烟熏到一脸乌黑的林深河、下基层与村民同吃同劳动的郧素济,也记住了在风浪里一身鱼腥味的林传清、满身大粪味的农技员万里辉。
通过阅读《临高启明》,我意识到,自己不过一个成长于精细化分工社会、习惯于购买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通小市民。如果真的离开当下的工业文明社会,单独穿越去古代或蛮荒地带,不仅不是光明万里的重新开始,反而会是连活下去都成问题的死亡之路。
当我躲在电脑屏幕背后豪情万丈的指点江山时,是那些在流水线旁边忙碌的工人为我们生产了电脑设备,那些在机房里穿梭的技术员为我们接通了网络,那些在地里挥汗如雨的农民保障我们不会挨饿,那些在边疆巡逻的士兵保卫我们的安全,那些在街头吃灰的交警为我们维护了交通……
我们总把思想家、政治家喻为民族脊梁、民族良心,殊不知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工人、技术员、农民、士兵、基层公职人员等广大劳动人民,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