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人物志》效难(原文及译文)

效难第十一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似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

一般鉴识人材的效验有两个难处:有难以鉴识的难处,有鉴识之后没有办法得到效验的难处。什么是难以鉴识的难处?鉴识人材之道极为精致细微,能达到神妙而明白事理的境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这就是难以鉴识的难处。因此普通人的观察,不能详尽完备,所以各自设立原则与标准,以相互间观察而采纳。有的观察其外貌形容,有的探查其举止动作,有的揣测行事从开始到结束的表现,有的揣测其形象的表现,有的推测其细微的变化,有的担心其犯过的失误,有的循查其所讲的言论,有的复核其处事的行为。以上八种信息交 杂混乱,所以他们能得到鉴识的信息的人很少,失去信息的人却很多。因此必然初步鉴识仅凭其外表识别所形成的失误,还有平时行动和举止的变化形成的错谬。所以根据其待人接物来鉴别,根据其行为并相信其名誉,失去了对其实情的鉴识。

 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囗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囗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

所以浅显之美张扬而显露,就会以为有奇异的功能;内心明智而外表沉静冷漠,就会认为是不实及虚伪;分析鉴别精妙的道理,就会以为能明查秋毫;道听途说,就会认为其精通义理;喜好搬弄是非,就会以为能评判善恶(臧否之人);勉强议论贤愚的名分,就会以为能鉴赏人物;妄加评论国家的政事,就会以为是国家的栋梁(国体之人)。类似于听到声音能作出判断那样,名声也可随口讲出。名声如果不真实,实际情况是无法效验,所以说:名声是因有人传而建立,而实际行事就知不相符。内心有真知灼见的人,其名声常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但实际应用却可效验;所以名声常随众口相传而减退,而实际行事就可彰显出来。此是初步鉴识经常有的过失。

 故必待居止,然後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所以一定要等到了解其平时的行为举止,然后才能真正识别。平时可以观察其人心安于何处,通达时可以观察其人所举荐的,富裕时可以观察其人所能给予的,穷困时可以观察其人的所作所为,贫贱时可以观察其人所想获取的。然后就能知道其人是否贤德。这些已经是事后的测试,不是初次观察。可以了解其材质而不足以了解他的谋略。况且天下的人,不可能都彼此交 游共处。有的人志向和兴趣会有变化,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有的人得不到就悬思企盼,有的人对已拥有的就随易而不珍惜;有的人穷困时约束而努力工作,有的人得志之后便放纵欲望 。这又是只依据平时举止鉴识的过失。由此推论,能够在两方面都能得到要领,是鉴识人难以真正了解的难处。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於总猥之中;实知者患於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什么是“无由得效之难”?上等材质的人自己无法了解,有的被鉴识的人才是在其幼年或贫贱之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便已夭折;有的被鉴识的人才,未能得到提拔任用便已先离开人间;有的被鉴识的人才过于清高和深奥而缺乏众人支持,虽有歌颂却没有赞赏;有的所鉴识的人才身份卑下且能量单薄,举荐的言辞无法响亮(被人听到);有的被鉴识的人才不是当时人们所喜好的,不被人信任和珍惜;有的鉴识的人才不在其应处之位,没有办法得以提拔;有的鉴识的人才虽在其应在之位,但被迫屈从和压制。因此具有良材能被鉴识而又被认定为真才实学的人,万人之中难以遇到一个;必须是在其应在的位置上鉴识其真材实学的,百人之中难以有一个;凭借其地位和权势可以推荐而得以任用的人,十人之中难有一人有巧合的机会。有的人明智足以鉴识真材,担心对自己有妨碍或侵害,不想推荐提拔;有的人本来喜欢推荐提拔,却没有能力鉴识真材。因此了解与不了解,鉴识与分化总是相互混杂一起;有能力鉴识人才的人为不能获得效验而忧患,没有能力鉴识人才的人自以为没有找到可取之材。这就是说鉴识之后没有办法得到效验的难处。

【总结】详细阐述了选拔人才与选拔后验证人才的难处。由于各人观点不同及所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难以选取合适的人才。即使有合适的人才,一方面因为去选拔人才的人的地位高低、能力的大小等因素无法任用人才,另一方面因还会因为个人私欲和能力无法进行验证,最终只能导致人才的流失。

(0)

相关推荐

  • 晨读 | 名人的斤两

    名人也要予人予社会更多爱心.责任心,还有平常心,名人方能誉久名正,常人才会信任名人. 名人的斤两,究竟几何?太多的人被其光环迷惑,而光环的分量收入心间,就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心灵受压,进一步异化想象中 ...

  •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居:平时.达:显达.举:举荐人才.平常看他亲近什么人,富了看他向什么人施舍,做了官看他举荐什么人.<史记· ...

  • 人物志效难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拟 ...

  • 经典文言文《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原文、译文及赏析

    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 ...

  • 慢读|《人物志》释争(原文及译文)完结

    释争第十二   盖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是故,舜让于德而显义登闻,汤降不迟而圣敬日跻:郗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争而终于出奔.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 一般善行因 ...

  • 慢读|《人物志》七缪(原文及译文)

    七缪第十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识人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 ...

  • 慢读|《人物志》八观(原文及译文)

    八观第九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 ...

  • 慢读|《人物志》英雄(原文及译文)

    英雄第八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於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草木中的菁华称为英,禽兽中能统领群体的称为雄:因此人类中具备文才武功 ...

  • 慢读|《人物志》接识(原文及译文)

    接识第七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何以论其然? 人最初认识是很难相互了解的,但士人无论多少都 ...

  • 慢读|《人物志》利害(原文及译文)

    利害第六  盖人业之流,各有利害.夫清节之业,著于仪容,发於德行,未用而彰,其道顺而有化.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进:既达也,为上下之所敬.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其为业也,无弊而常显,故为世之所贵 ...

  • 慢读|《人物志》材能(原文及译文)

    材能第五 材能大小,其准不同.量力而授,所任乃济. 材能的大小,其水准本自不同.衡量其才力不同而授予其职责,各自所承担的事情才能合适.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