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玉:朱漆茶盘
枸杞文学
最近老家征迁,清理杂物,一个朱漆茶盘吸引了小辈的眼球。女儿用布轻轻擦拭后,茶盘仍严丝合缝、光洁鉴人。它是外婆给我母亲的嫁妆,母亲又将它赠予我。我今七十有余,那茶盘是当之无愧的“百岁老人”了。
母亲三岁那年外公病逝,外婆靠到锡箔作坊“磨纸”(作坊将锡锭加工锤打成箔,雇工将箔磨贴于纸)和自己种庄稼拉扯一双儿女。她精于打算,在外公逝世当年,想到孩子们大了要成家,手用家什必不可少,因楝树是打造桶、盆、盘的最好材料,并且楝树柔韧性和防潮性强,木纹清晰漂亮,楝树苦,连老鼠、蛀虫都怕这个苦味,于是外婆就在近河的旱地旁边栽下苦楝树。每当4、5月楝树开出白中带紫的小花时,外婆的脸上会露出难得的笑容;10月楝树结出小桂圆似的果,灰褐色的树杆又粗壮了一轮,外婆的心中就多了一份希望。十年以后一个初夏的清晨,阳光照在楝树上,亭亭的华盖,繁茂的小花,生机盎然。外婆抚摸楝树,轻轻地说:终于成材了。
母亲十七岁那年要出嫁了,外婆没能力为母亲置办体面的嫁妆,但楝树已长大,可派上用场了。就先请锯木匠来帮忙,将木材锯好、晾干。又请圆木匠(俗称箍桶师傅)箍了茶盘、祭盘、子孙桶(马桶)、脚盆、回汤桶(洗尿布用)等。再请漆匠师傅上漆。外婆待师傅分外客气,每天招待点心饭。
圆木家什是名副其实的由圆组成。你瞧那茶盘底脚是圆的,底板是圆的,凿的饰纹是圆的,整个盘子都是圆形的。那圆形又都是由弧形木板拼接起来,拼接它们的是竹制的榫卯,外加竹、铁、铜制的箍加固。那时的圆木匠很讲究严丝合缝,我家那个茶盘历经百年,试着注入水,仍滴水不漏。小时候听外婆说,那茶盘由18块木板拼成,我说怎么也看不出拼接的呀。
外婆说,那是师傅技术好。目不识丁的箍桶师傅,没学过几何,却能将一截木头,经过劈、削、刨、凿,使每块板有一定的弧度,板与板之间又都有一定的斜度,拼接又一丝不苟,真是令人折服。那漆工若没有高超技艺,经过岁月沉淀的茶盘,还能色泽光艳?生漆功不可没,它所具有的粘聚力、装饰性以及保护性,在我家百年茶盘上可见一斑。毫不夸张地说,经过那生漆髹涂,使漆器具有了精气神。我家茶盘箍的是铜箍,是那个年代最好的箍,非常节俭的外婆不选择竹箍、铁箍,就是考虑到茶盘的经久耐用。楝树、生漆、铜箍、手艺精湛的工匠,恰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成就了留世之具。
我们家乡有几个习俗都要用到茶盘。
最先用到它的是给毛脚女婿端茶。“毛脚”头次上门,丈姆娘准备的是桂圆蛋。丈姆娘用红花碗盛上,放在茶盘内,托着递给“毛脚”,“毛脚”双手接过慢慢享用,心中一阵欢喜:丈姆娘这关总算过了。
其次,新娘子敬茶须用茶盘。结婚当天正酒后,新娘子就要给公婆敬茶。朱漆茶盘上放好两盅茶,新娘恭恭敬敬地双手奉上:“阿爸请喝茶。”“阿姆请喝茶。”公公、婆婆接过茶盅,象征性地喝口茶,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入茶盘中。接下来,新娘子就要给舅公、舅婆、姑丈公、姑婆等长辈敬茶,长辈们按照辈份大小、亲疏关系、经济条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到茶盘中。新娘子拿到的茶钿心里乐滋滋的。第二天,新娘子还须由男方的姐或妹陪同,挨家挨户去给族里邻居敬茶。敬茶时,茶盘同样必不可少。
茶盘还可当传统祭盘。因为过去有不少婴儿出生后数天内就夭折,所以新娘子产后三四天,要祭祀床公床婆,祈求孩子平安。祭祀毕,向左邻右舍送糖盘盏:将糯米饭盛在一个酒盅中,按结实;再倒入另一个酒盅中。这时酒盅中的饭呈胖顶,再在饭的中间嵌入一块红糖,糖盘盏就成了。家里长辈将糖盘盏放在茶盘上分送邻居,接受众乡亲的祝福。满月时,又将红糖索面用茶盘托着分送左邻右舍,以示谢意。
茶盘还当过餐盘。我的外婆患哮喘,母亲不放心,就把老人接到家里。冬天,母亲用火熜将被子焐暖,一日三餐都是用茶盘盛着饭菜,让她靠着床被,慢慢地下咽。外婆感到很知足。我的婆婆患病卧床一年左右就是在我家度过,那个茶盘帮助我尽了孝道。
外婆作古已六十多年,婆母、母亲离我而去也有三四十年。睹物思人,长辈的爱仍在心中。朱漆茶盘,我将一直珍藏。
作者简介:林亚玉,女,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北仑,北仑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插队当知青,曾种过田,当过代课教师和职工教育专职教师、商场营业员。喜欢文学,在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学习,偶有小文见于报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