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见错抄成未见,论语误读千百年——一个高中生的偶然发现
小女新晋高一,学校要求通读《论语》。读完之后,她感慨的说:“感觉孔子好自大啊,目中无人,总是说未见未见的。”

笔者拿起《论语》一翻,还真是,带有“未见”的句子共有 八 句: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6、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7、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8、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品味以上八句,除了第5句、第7句、第8句的“未见”解释为“没有看见”比较通顺之外,其他句中的“未见”则存在解释不通的情况。
而且,其整体语境也是令人存疑的:
其一,傲慢的态度,不符合儒家的特点,也不符合古代文人的特点。儒家尚礼,谦虚谨慎是其一贯作风,古代文人也推崇谦卑的言辞。
其二,傲慢的态度,不符合孔子的语言习惯。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最有名的那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体现了孔子谦虚的内心。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
笔者通过一番思考,发现问题就在“未见”上。众所周知,古人在谈论自己看法时,最经常的用的一个词就是“末见",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为“浅显的看法”。
如果我们把上面第1、2、3、4、6句话中的“未见”换成“末见”,并重新断句,就会有惊喜的发现:
1、子曰:“我末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末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末之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浅显的看法:推崇仁的行为,厌恶不仁的行为。推崇仁的行为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在这个环境中)厌恶不仁的行为就是仁,以避免不仁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谁能一整天都保持仁的状态吗?我浅显的看法:打折扣的人大概是有的。这是我浅显的看法。"
2、子曰:“吾末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在儒家礼节中指长时间的忍耐力,久坐久站而岿然不动。
或,通域,这里指划定疆域的界桩。
申枨,即申杖,带钩的木杖,即今天的拐杖。
欲,古代有一种意思是柔顺貌。
翻译:孔子说:“我浅显的看法,刚,就是象那界桩一样(长时间屹立不动)。”有人说:“那拐杖呢?”孔子说:“拐杖的样子柔顺(拐弯了),怎么能叫刚呢?”
3、子曰:“已矣乎!吾末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内,古代通纳,归纳。
见,通现,使出现。
讼,分析、剖解。
翻译:孔子说:总而言之啊,我浅显的看法:将自己的过错予以展现并进行总结,这叫做自我剖析。
4、子曰:“吾末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德,本意指路标,后引申为目标。
色,本意指尾骨的光泽,后引申为美好的事物。
翻译:孔子说:“我浅显的看法:好的目标,就像美好的事物一样(吸引人)。”
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末见:蹈,仁而死者也。”
民,本意是古代一种播种工具,类似红缨枪,这里指哭丧时脚尖点地的一种动作。
仁,本意指心脏、血脉,后引申为亲情、血缘关系。
蹈,本意指踩、踏,这里指丧礼上以脚尖点地的一种动作,以显悲痛(捶胸顿足)。
翻译:脚尖点地对血脉的伤害,比水对火的伤害更甚。我看到用水去点火,火就会熄灭。浅显的看法:蹈,意味着重视亲情到不想活的程度。
————————————
那么,这五个句子中的“末见”,为何在我们看到的《论语》中会成为“未见”呢?
末见: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抄错了。
这是我的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