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民国时期废府留县政策影响下名字带“州”的地方哪去了

刷刷手机各个阅读APP,时不时总能看到有些人发个地名问题,“全国有几个州”,“广西有几个州”,然后就是一堆评论跟贴,没完了。

“广西有几个州”这个话题,按现在行政区划,一般都很容易数出来,地名带“州”的地方(县市级),实际也就几个:柳州,梧州,钦州,贺州,象州,龙州,全州,宜州,今年又加个横州。可是评论跟贴数着数着,就变样了,把广西历史都翻出来了,一些已经取消的地方旧名都出来了,浔州,泗城州,等等。

如果要扯到历史话题,广西历史上出现过的带“州”字的地名,那可就有的数了,粗数都三十个往上,细数可能五六十都不止。

上下五千年,历史流长,地方有行政区划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的规范统一,应该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开始,后来到隋代的州县制,再到后来的府州县制,再到如今的省市县制,当中的历史沿革可就多故事了。

但总的来说,无论这些行政等级如何变,当中的郡,府,县,市都比较容易说,最复杂的应该是“州”。

州,最初只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如《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有点地理,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很熟悉,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但这九个州,实际上指的是水中陆地的意思,“州”通“洲”,是地理区域划分单位,并不是行政区划单位,当然,后来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称之一。

州主要作为地名,成为一个行政区划等级,则是汉中后期才开始,到隋唐时才大力推行,正式开始“州县制”。

这时候的“州县制”,实际上也是替代了自秦汉八百年来的那个“郡县制”,“州”作为其中一级行政区,由此,很多地方也就出现了带有“州”字的地名。就在这个背景下,广西历史上也就有很过多州了,如白州(博白),容州(容县),藤州(藤县),贵州(贵港),融州(融水,融安)。。。。等等,这些州名都随着历史或建,或撤,都成为今天地方的旧称,地方人文故事中的话题之一。

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带“州”的行政区划,地名,按行政等级来说,那是相当复杂的,对比不同时期,这个“州”比“郡”高一级,又可以同级;和“府”可以同级,也可以“府”低一级;和“县”可以同级,但又比“县”高一级或是低半级;反正一句半句话也说不清楚“州” 这个行政等级定位,不像郡,府,县之类那么明确,稳定,通俗一点讲,不同历史时期,二级,三级,甚至四行政区划的地名都可以用“州”来命名。

更重要的,这个“州”的行政,还多用于少数民族区域,如唐代的羁縻州制度,主要就是在边远,边陲之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沿革到清代时,也叫土属行政区域,也就土县,土州之类,即使演变成到现在,也还有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如西南地区的一些民族自治州。

以广西来说,到了清末民初,那还是有四十几个带“州”字的行政地名。当中相当多一部分就是这些土属行政区。主要集中在广西西部,现在南宁,崇左,百色,河池一带。

可是曾经那么多的带“州”的地名,也就相隔百年时间,为什么最后也就剩下不到十个在使用呢?那些带“州”的地名,都改成什么样了呢?当中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那就得说说民国初年的那次行政改革了。

民国初年,全国实行省县二级制,这个改法,其他方面不说,就是对地名的影响相当大,因为按这个“省县制”改制,就是要把所有县一级地方名中,带“府”,带“州”的全部改掉,全部改为县。

府,对应理解为地级市,取消了,省级下来,就是县,如南宁府改为南宁县;

州,和府同级的(二级),相当地级市的那些,取消,如林州,归顺州;和县同级的(三级)那些,则直接把州改为县,如全州,永安州,横州,直接去掉州,改为全县,永安县,横县;比县低一级半级的(四级)土州,土属行政级别,改县或是合并。

二级行政中的柳州,梧州,浔州之类的州名,之前有文章介绍过了,那不复述了,就说三,四级行政中的那些州名变化。

三级行政中的“州”,即是县级行政的“州”,如全州,象州之类,直接去“州”改“县”,属于1914年的第一次改制,叫废州改县,共十六个。

改永宁州为永宁县,

改全州为全县,

改永安州为永安县,

改象州为象县,

改宾州为宾阳县,

改横州为横县,

改新宁州为新宁县,

改河池州为河池县,

改恩阳州为恩阳县,

改西隆州为西隆县,

改东兰州为东兰县,

改奉议州为奉议县,

改养利州为养利县,

改左州为左县,

改永康州为永康县,

改宁明州为宁明县,

到后来1918年,又有南丹土州改南丹县,1928年忻城土州改忻城县,1936年龙州县改为龙津县。这些都还是比较直接,比较简单的更改,就是把“州”字去掉就行,相对容易。

四级行政中的“州”,多数是土属行政,就是土州,正常讲起来上比县级低一级半级,可以说是唐代羁縻州制度的延伸体现,这些地方实际上也是少数民族世居区域,因为地情复杂,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地方最高长官是当地人,实行姓氏世袭制,有的姓氏甚至从唐宋以来,已经管理地方几百年。

正常情况下,很多地方事务可以由当地长官所决定,官府不能直接插手当地事务,政务,有一定的自治权。所以,民国初年的改制,说白了,就是“改土归流”,实行新时代的区域行政管理制度,把地方的行政管理权回收,所有土州也就这时候被整合了,也就有了后来熟知的广西民国时的1市99县的划分。

四级行政中的土州改名都有那些呢?

向都县,1916年12月以向武土州,都康土州、上映土州地置武都县。后来因县名与甘肃省武都县同名,所以在1917年2月改名,取向武、都康2土州首字为名。

龙茗县,1916年7月,茗盈土州、全茗土州、龙英土州合置,取龙英之“龙”字,与茗盈、全茗之“茗”字为名。

镇结县,1916年5月,结伦土州、结安土州、都结土州、镇远土州辖地合置。

1918年江州土州、罗白土州并入崇善县,解放后与左县并成崇左县。

万承县,1929年8月,以万承土州地置。

思乐县,1916年5月,思州土州、思陵土州辖地合置思陵县,同年9月核准,并改名思乐。

雷平县,1928年以太平土州、安平土州、下雷土州辖地置。

果德县,1915年8月,归德土州、果化土州,及武鸣县的旧城土司,白山土司、都阳土司各一部,恩隆县承审的下旺土司插花地合置。取果化、归德首尾各一字为名。

凤山县,1919年以凤山土州辖地置。

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也进行了新一轮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很多地方也继续撤撤并并,巧合的是,很多曾经带“州”的地方,特别是原来的叫土州的区域,大部分又经历了一次改制,有的从此降级为镇,为村,有的甚至连名都没有保留下来。

又经近百年,时代变换中,最后也就慢慢被历史遗忘了,就连当地人,有的也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曾经有过的那段“州”名的故事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