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正好写“诗”的年纪
正好写“诗”的年纪
一九八三年出生的我,不惑之年将至未至,刚好遇上了“诗”,像是碰见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忽然有一种“无话不说”的冲动。“诗”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写“诗”成了我主要的生活方式。
(一)
虽然我不是“诗人”,但我爱写“诗”。我是一个他乡漂泊的人,经常思念亲人、思念爱人,就因为这份思念,我爱上了写“诗”。用最简单、最美的文字表达思念之情。我也固执的认为,只有“诗”,可以和“思念”媲美。
时光荏苒,思念也会“长大”,然后“年老”,最后被“埋葬”心里,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梦啊。刚好这个年纪,我的梦又发芽成“诗”――
七绝·相思
对花对月对心思,应景应情应那时。
海角天涯何去往,佳人梦里共相知。
(二)
二零一七年我开始学写“诗”,从一段缘份开始的。那时我在“朋友圈”有写“诗”,有个老师看见了,说我这么爱写“诗”,就给我引荐了一个老前辈,当我的“师父”。第一次见“师父”,感觉他激情四射,完全看不出他已是古稀之年。他知道我来意,见面就跟我讲诗词创作,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临别还送我书和教案。一年后,我拿着一百首诗稿去拜访“师父”,本想让他能指点指点,他就给了一句话,“有点自己的味道”。
“师父”说过,写“诗”就是写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我一边写自己的生活,一边领会“师父”说的话。当生活的点点滴滴浮现眼前,时光就像一片涌动的大海,心潮澎湃,“诗”的律动。到了这个年纪,我对生活的体会,多了一份感恩之情。与“师父”的相识,因为“诗”的缘分,想起“师父”带我参观的“两帝一师”故居、给我讲的“赵家堡”故事、请我吃的“石榴填鸭”种种,然后写成了“诗”赠予“师父”――
新韵诗·游金漳浦
梁山鹿水已不凡,又许人文千百年。
蔡姓门牌皇御匾,赵家城堡宋王关。
杜浔酥味宫庭爱,石榴填鸭宰相馋。
异域风光六鳌角,传奇丹灶葛洪仙。
蓬莱深处清泉洞,不二门开海月岩。
赤岭湖西畲族寨,锦江南浦土楼圈。
紫微妈祖沉香塑,雨霁三神石砌坛。
万亩花都来马口,一方火岛在亭前。
书香入户佛昙地,茶韵闻名天福园。
遍看四乡十七镇,多情漳浦美如篇。
(三)
我写“诗”只是为了记录生活。和家人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时间,一年不超过两个月。女儿从出生到上学,基本没有我的陪伴。没见她哭几次、没教她说话、没扶她学走路,我忽然发现她就长大了。有一次,女儿打电话跟我说:“月季花开了。”我愣神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几个月我们栽种的月季花,现在花开了。
女儿看见花开了,第一个想的就是给我打电话,我很受触动,这些年来,我“欠”家人的实在太多。我把思绪编织成“诗”,这也是陪伴家人的方式――
七绝·喜闻月季花开
喜闻家中月季开,满室花香是我栽。
妻女欢心怜夏好,秋思不语寄窗台。
(四)
学“诗”三年来,我也写了不少“诗”。说来惭愧,现在自己还只是“入门”阶段。“师父”曾说过,“写诗最简单”,但要写好,还须下功夫。为了寻找写“诗”的灵感,我买来了《诗经》《离骚》;为了学习“诗”的技巧,我也学习了杜甫、陶渊明、杨万里等。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体会,我觉得,“诗”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灵感、技巧不在书本上,而是在书本之外。也有人说,我写的过于“生活化”,不像“诗”;而我看到的,“人间烟火”也充满“诗意”。
这不应该是,这个年纪的人对生活的体验吗?我写“诗”,我觉得幸福。这也是我写“诗”的体会――
七绝·学诗初体会
初学诗词韵未成,如何章法写人生。
寻常日子寻常事,读入心声才动情。
(五)
我现在写“诗”,比以前慢多了。之前想着多写、多练习,以掌握“诗”的技巧。现在回过头来看,“诗”最不需要的就是技巧。今年元旦,我第三次拜访了“师父”,我问:“写诗是对生活的沉淀吗?”“师父”说:“诗不是总结性的东西,只是一种体验。”我又问:“体验生活吗?”“师父”答:“体验通人性的东西,说成提炼更妥帖。”我明白了,原来“诗”所讲的“起、承、转、合”,就是由“物”向“人”通达、由“自然”向“人性”通达,这个“通达”的方法就是感悟和提炼。那天,“师父”还特意邀来几位要好的“诗友”,我们聊了一个下午。
从他们言行举止间,我深深体会到:写诗,其实也是一种修行。那天回来路上,我把一天的见闻写成了“诗”――
五律·元旦城中随想
城中无景色,到处不悠然。
人海匆匆客,光阴浅浅篇。
高楼窗户影,平路尾车烟。
山水寻他远,我心一片天。
(六)
回想我学“诗”的历程,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正好我需要、正好“师父”教、正好不惑之年,好像要我正好这个年纪遇见“诗”。“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境”。我觉得,“四十而不惑”应该是写“诗”最好的“心境”吧。经过那些无忧、轻狂和懵懂,一步一步沉淀下来……正好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向前是“拐点”,回首又“可见”。如果说,青春是“一首歌”,那么,中年刚好是“一首诗”。
心境不一样了,生活的色彩也不一样了。即使雨天,也可以有“诗”意,不是吗?――
长律·晚归逢雨
此冬偏少雨,寒气不多侵。
入晚看云黯,上山逢雨淋。
穿林何急急,趁夜未深深。
听雨轻敲叶,和风好伴音。
独行如惧黑,寂寞怎倾心。
身外空无物,跟前路有垠。
即来雨中走,当把诗意寻。
也学东坡韵,阴晴俱笑吟。
(七)
正好写“诗”的年纪,学会了用“诗”解读生活。平凡日子,寻常生活,日复一日——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吵吵闹闹,早中晚、家庭单位菜市场,熙熙攘攘……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油腻烟火”,哪里有“诗情画意”?
我想,每个人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不管白天多忙多累,到了夜里躺在床上的时候,自己是最轻松、最自由的。梦里醒来,又是全新的自己,面对全新的一天。这不是一首“诗”的解读吗——白天黑夜遵循“平仄”的关系,梦是“韵脚”,生活“油腻烟火”也成一种“粘对”关系啊。“诗”总让人联想,一天早中晚是“诗”,一年春夏秋冬也是“诗”,一辈子生老病死也是“诗”啊。
有人说,生活是一门艺术。我想,它应该是一门“诗”的艺术吧――
七绝·记不惑之年
学做他人求富贵,半生又得什么成。
终究日子无捷径,苦辣酸甜须一程。
(八)
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正好写“诗”的年纪,遇见需要“诗”的时代。新时代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梦”,而且都正在追梦的路上。在这美好时代,何不趁现在学好“诗”、读好“诗”、写好“诗”呢。
现在的我,自觉不自觉地去寻找,寻找写“诗”的灵感。生活里有“诗”,“诗”里也有生活。我每次写出一首“诗”,我觉得,它就像梦里开出的一朵花儿――
七绝·有诗入梦来
梦里繁星照面来,似曾有契自琼台。
不将世事分忧喜,只把时光抱入怀。
插图 / 网络
作 者 简 介
覃金诚,网名:爱在云端。1983年9月出生,新厦门人,诗歌初学者,“之乎吟古韵,风雅觅知音;相忘凡俗事,多情学作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