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赤心报“国”
国庆日加班,心感郁闷。路上,车内收音机里雄厚而带有点沙哑的男声播着一则新闻:“某教授放言,母亲节孝敬母亲、父亲节孝敬父亲,国庆节不应该放七天长假,而应该以工作报效祖国。”听完心里确实不舒服,可转念一想,总比那些个身为国民,却诋毁国家的人强多了。至少,这位可爱的教授爱自己的祖国。
点开《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音频新闻。雄壮的歌声中,整齐划一的国旗班战士护送着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场面壮观、肃穆,吸引了十万游客观看,在场之人,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更令人欣喜的是,升旗结束,游客自发地捡拾走场上的垃圾。这简单的举动,是发自内心的爱。比那些高呼小叫着“啊,祖国我爱你!”亲切多了。至少,没有虚伪与做作。作为中国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了。能爱什么?
国,起初以为就是人与土地,众人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土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属地,慢慢分化出不同分工,规整各种制度,衍生出国家机构。国家的形成就是为了更好的捍卫家园与民众。“国”字外围的“囗”读wéi,同“围”。可以理解为属地、区域、城池,就是土地,那里面是“玉”不是“众”?也就是为什么里面不是许多的人?
繁体“国”字,中间也不是“人”,而是一个“或”字。将“或与国”的甲骨文放一起,却发现其实是同一字。甲骨文是“戈”守护着“口”,“戈”是武器,而“口”是土地与人口。可以想象成手握着武器的卫士守卫着自己的家园。“国”就像是在“或”字外围圈定一个区域,就是城墙。看来,“国”字是由“或”字演变而来的。金文中“戈”守卫的城池,被加上了几笔,划定了疆域。小篆里在左旁增添了一个“土”部,成了“域”字。
国,邦也。甲骨文里由“禾苗”样与田地构成。农耕年代,食物主要来自土地,因此,土地与庄稼就是百姓的命根。“邦”字的成形不难理解,就是优质的土地。金文里把“田”改成了“邑”。“邑”上面是个城池、属地,下面则是跪地而坐的人,表示人居住在城镇里。看来,“邑”字就是众人丰衣足食地居住在一起,安居乐业之意,国家的雏形。逐渐“邑”被“右耳刀”替代,与“阝”相配的字都和城镇有关。另外,“左耳刀”同“阜”,与之相配的字,和山崖、陡峭、台阶相关。
几个字放一起,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土地、人民、食物、丰收、战争、守护、热爱……许多的字眼,归结成一句话:爱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