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道德经》五十二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习常)
天理循环,因果大道。做一个聪明行动的人。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任何行动,那也就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但同样的,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通过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和经历,就会增添纷杂的劳动,停不下来的后果,就是终身都不可救赎。(这前面这两难选择之下)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还能够不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是万世不绝的“常道”。
人的理知力没有必要过度高估,依靠推理发现宇宙事象的最后原因,或者通过对原因的认知而掌握宇宙演化的结果,在老子那个时代,他真实的表达是“如果人做到了………知、守、塞、闭、开、济、用其光、复归其明”,那就可以“在自己这一辈子”“不殆、不勤、不救、无遗身殃”,这是一个现世理论,是为“自利”的目标而服务的。
不过,人之为人,而异于其它人,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自己心目当中所分辨的道理,哪一些是对的,是符合天道的,而哪一些是错的,是回头路。中国的三千年和近代的两百年,由人类发展出来的现代文明,其命运和“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一家企业、一个社区、一个文明或者一个朝代,之所以能产生与延续,就是人们都接受这个“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这种基本的人性规律并且将之运用于经济政策和社会生活的当中。但如果你反对它,其实是反对自身,曾经努力收获的一切必然会被我们自己消灭和毁灭。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只有人心可以改变社会福利,这一点无可质疑。现代生产技术惊人的进步,以及财富与福利的因此而增加,只有依靠那些依照“道”的教义而制定的自由政策的运用才会可能,而这些正是老子在三千前年惊人的预言。摒弃暴力与强权,撤除那些陈旧的规制——关税、偏见等等对于技术进步的障碍,而把一些天才的改革家、发明家,从那些行业协会、政府管制,以及各种社会压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正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贬低那些征服者和剥夺者的威望和高大形象,并论证出由工商业活动所产生的利益,也是他们。假若人的心理状态还保持着不变,指望伟大的现代发明可以任意享受,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当你封闭自己的心灵,就无可能有改变自己的机会。现代文明的浪潮,本质上是意理革命的后果,追求“道”的人已经推翻了后面这些陈旧的格言:“违背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不应当的”、“用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击败竞争者是不对的”、“用政府的权力限制企业的自由,是促进国民福利的适当手段”……,用来驳倒这些谬论的证据不仅是理论,还有无数次迭代的实践。所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一个基本的工作法,它让我们懂得一切行动要按经济规律,按人性的规律开展,否则事情变糟是正常的,但并非王东岳所说的“递弱代偿”的状况。
很多中国人的理论和经典理论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一些人在本质上的“反智”主义,他们喜欢编织一些宏大叙事和至美至善的梦境,最终沦为歌颂暴力和“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错误的理念最终通过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近期出现的很多事件:明星代孕、济源市委书记的耳光,包括毕节的“草包”都是用极荒诞的方式表达常识的背离程度,检讨和反制这些时髦话语的方式是老子的“习常”,终归要回归常识。
所以,一个社区也有它的开始,我们把它称为物业管理“早期介入”,从这个阶段一直到“前期物业管理”,如果没有全过程经验的物业管理者,那就很难做到“知其子”、“守其母”,从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偶然进入到公共生活,那他最重要的就是看住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就是一个物业管理者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种情况固然轻松,但要做到却一点不简单,但一旦他把不住这个关,屈服于某种压力而“开了口子”,那满足任何一个业主、一个外人的某一件特殊要求,那跟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他会将类似的特殊情况重复一万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终身不救”了,所以,把事情能够控制在萌芽状态,此之谓“见其小曰明”;把自己不能轻易放在大包大揽的担当状态,这种“无欲则刚”意味着“守柔曰强”,管理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他需要与客户的各种诉求发生交集,他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理涉及自身职责与公共安全的各类事情,水至清则无鱼,把空间和余地留出来,带好一支团队,同时让利益相关人达到应有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平衡,所以,古人云“积善之家犹有余庆,积恶之门犹有余殃”,只有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才能达到“无遗身殃”的境界,习以为常!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物业管理者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