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 手艺 1
那时候最缺少的是钱,但那时钱很顶真,一个冰棒才3分钱,3分钱能买一个烧饼,小学一年级学费8毛钱到6元。那时候10块钱可以买80斤大米,买一丈布匹。
肖明山一家劳动一年,最多分到维持半年的粮食,粗粮细粮包括粗粮和细粮,另半年的日子就要靠自己解决,解决口粮需要钱,就是购买返销粮也需要钱,还有油盐酱醋茶,还有学生的学费,两个学生十几元的学杂费也让他夫妻两犯愁。还有人情往还,只要敞着门,就要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
为了有点零花钱,家家户户农闲时各自搞点手艺,所谓艺不压身,有手艺走到哪里都饿不着。农闲时没事,割条子编筐、割苇子编席,卖绳子卖烟卖席。顾桂英在偷偷学着打麻绳,避开队长肖来顺的目光偷偷去赶集。她打绳子需要沟头河沿上种植的红麻,经过夏天的水浸泡,捞出来,剥皮去杆子,就出来了红麻披子,打绳子要比织布简单多了,器械也简单。但也需要刷机一样的大空间,她总要从自己的院子牵到哥嫂的院子里,有时是两家合作拧绳子,有时需要另一家搭搭手。只是,顾桂英总觉的这买卖太小,利薄,她心里总是琢磨着干点别的。
早晨天不亮,肖承钧被母亲唤醒,趁天黑出村去赶七里外的石坝集。石坝村属于坤方公社,它就在黄河大堤下,因紧靠渡口,大河上下南来北往是一个交通要道,于是发展成一个不小的镇子,远远望去是错落有致的青灰色的瓦房,堤上杨柳之间可以看到片片帆影平缓的漂移着。石坝集街上挤满了人摆满了东西,木头市、牲口市、手工品、菜市,整个集市非常热闹,堪称石坝的《清明上河图》。小孩到集市里,一般都是冲着吃去的,一根冰糖葫芦,几个用黑黄色纸包着的肉包子递到孩子手里,基本上就能打发了。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肖承钧好生奇怪——那个瘦猴似的戴红袖章的人物,人缝里悄悄叫卖馍馍的人一见他提篮就跑。
绳子市等手工品就在顾桂英的老姨夫,也就是肖承均的姨姥爷家的东面街上,直到正午,她的绳子也没开市。石坝街上的供销社比邻的是一家国营书店,那里对于肖承均最有吸引力,他不一会儿就来这里几趟了,来了就趴在卖画本的柜台前如饥似渴地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人书,手插在口袋攥着平时积攒的毛票和钢镚子,盘算着买那本书好。怎么盘算也不够一本书钱。他跑回到娘的身边,娘不给钱,他就叉腿拦住绳摊,顾桂英只好掏出2毛钱由他去。不一会儿他就从明晃晃的玻璃大门的书店里,买回了一本连环画《一块银元》 。
赶集回来的顾桂英继续琢磨着学什么手艺好呢?集上她看到编篮子编筐子打绳子都利润了了,苇子席子倒是还行,她觉得自己应该学学这门手艺。听姨家表兄弟说,他们村就有一位会编席子的老先生,一领丈二长的苇席能卖五块钱,一领八尺席卖三四块钱,一冬下来收入可观,够一家老小过年的。于是,又过了一天,她就带上一斤小馒头前去造访。看到几乎芦苇包围着的石坝村,野鸭水鸟的叫声频频从芦荡里传出,绵延好几里的芦荡,给风吹的浪涛般起伏着,沙沙地响着,尤其是到秋天天高云淡,堤坝内黄河浩荡,褐色的船帆影穿过滚滚浊浪,各奔东西,堤坝外芦叶枯黄,带点褐色的白芦花,摇曳生姿,蔚为壮观。顾桂英忽然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这里解放前经常发大水,冲了低矮的坝头,黄河水四处泛滥,苇子也到处都是,沿河的农村里户家都是土炕,土炕需要席子,编席的手艺人也自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