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期:街头飘来横笛声(李树学散文专辑)
李树学,男,汉族,1962年出生在松滋市南海镇张家坪村,家居小南海湖畔,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就教于南海镇新垱学校。本人自幼爱好文学,参加工作多年,一面精于教书育人,一面从事写作,故能有多篇作品零星见诸报刊杂志,现辑录三篇,以飨读者。
街头飘来横笛声
李树学
夏日的早晨,在江南小镇街头的集贸市场,一位陌生人正在双目圆睁两腮鼓出地吹奏横笛,所有过往的商贩与顾客,无不陶醉于美妙动听的横笛声里。
吹笛人是谁?他是哪里人?他为何来此吹笛?带着满脑的好奇与疑惑,我走近了这位不速之客。
他约摸五十岁,身材瘦弱,头戴一顶鸭舌黄沿太阳帽,古铜色的脸上颧骨凸出,一副劣质塑料墨镜遮住他那双深陷的眼睛,蓝灰色的中山服上装配上牙黄色的吊脚西裤看起来极不协调,脚穿一双半旧解放鞋。吹笛时他用一副木制的把柄握得油光发亮的拐杖支撑左右腰部,左脚稳住身子,右脚尖点地,双手律动着笛眼,神情是那样专注。
吹完了一曲《常回家看看》,他架着双拐荡秋千似地挪动双脚,依次来到一个又一个的摊主面前,带着低沉的语调乞求道:“老板,请让我吹一支《神奇的九寨》,望您喜欢!”
“好兄弟,我给您吹一支《青藏高原》,望您喜欢!”
“女同志,我给您吹一支《山路十八弯》,望您喜欢!”……
我若无其事地步其后尘,听他一溜吹过近二十支曲子。每个摊位,因人而异,曲子绝不雷同,那笛声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激越高扬,不说摊主听后心悦诚服慷慨解囊,连我们这些匆匆过客闻之也颔首赞许暗自叫绝。好一个值得同情的残疾人,多么富有心计而善于吹奏横笛的身残志坚者。出于无限的怜悯,摊点中人多次打听,才知道他是湖北江陵人,而问及其它情况,他只是笑而不答。
江陵人挨个轮向下一个摊主,悦耳的笛声袅袅不绝地在集市上空回旋,目送他渐走渐远的背影,我的思绪一如飘飞的横笛声声,飞扬得很远很远。
横笛声声,勾起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许是时代不同,现在城乡孩子们大多喜欢吹竖笛,每当闲暇时日听到孩子们在家中吹竖笛,那笛管声悠悠地传入耳鼓,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陷入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中。还是孩子的时候,家乡时兴吹横笛,有钱人的孩子买笛吹,没钱人家的孩子光看光听无论如何是按捺不住的,他们则会从竹林砍来虎口钳一般粗细的竹子,截去头尾,削平竹面,钻通竹节,挖上八九个笛眼,跟着学吹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不过,无论是现时孩子们吹坚笛还是我们小时候吹横笛,都是无忧无虑,任凭爱好特长的尽情发挥,而江陵人走摊过点地吹奏横笛,显然是令人心寒地染上了艰难生存的生活色彩。
横笛声声,是一种自尊自主自强人格的写照。
男儿当自强,自古而然。一个人如果不想让时代淘汰而成为生活的强者,他首先必须树立起自尊自主自强的坚定生活信念,残疾人更是如此。当今的社会,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更重要的还是残疾人学会自己拯救自己,眼前的江陵人的确是一位失去劳动能力生理上的弱者,但他委实又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强者。面对厄运,他自立自强,刻苦磨砺,用时间、汗水和毅力,炼就独特的横笛吹奏技艺。他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换取人们对其劳动的认可,这较之那些卑躬屈膝的沿街乞讨者更值得人们关爱,其人格远比那些蝇营狗苟,见利忘义的健全人高贵。理所当然,这样的诚实劳动者倍受人们尊敬。
横笛声声,给人增添奋发向上的无穷力量。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给人一种力量。记得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朋友跟我谈过他的这种感受:他乡异地、五湖四海的打工者相聚,语言不通,惟有音乐以及它带来的力量是共通的。此言不假,今晨,在这喧闹的集市,江陵人那铿锵悦耳的笛声强烈的撞击着我的心扉,令人亢奋,让人无形中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是的,从他的吹奏中,我分明地听出:他是要把自己内心世界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他要用美妙的音乐感染听众,他要把这把这难忘的时光植入人们的记忆,他要用自己这道独特风景激发人们昂扬的心态,鼓舞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进取。
横笛声声,声声扣住人们难耐的心弦。离开集贸市场,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江陵人那荡秋千似的走摊过点鼓着腮帮吹奏横笛的形象定格在大脑总也挥之不去,我勒住思想的野马,收敛敞开的思绪,我的灵魂告诉我,在下岗已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应从江陵人身上吸取点什么,我们该从声声横笛中领悟些什么。
原载《芳草》 2003文学月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