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讲评】简单又好用的构图方法 第1413讲?
构图的重要性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又好用的构图方法,关键还容易出大片,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往下看。
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个视觉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睛之笔”!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使用点构图就是最好的方法。
比如说下面这张照片,如果没有那艘船作为点睛,将会特别平淡。
所以,在画面中安排一个视觉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点构图可以用在许多题材中,这个点可以是一只鸟、一个人、一辆车、一片树叶甚至是一滴水......
那么,如何用好点构图?
点构图的精髓,就在于那一个【点】。这个点要与周围的景物元素有差距,以其作为画面的视觉重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种方式来打造点构图照片。
方式一:拍摄大场景
大场景下,点的位置怎么安排?安排在画面中间,具有强化焦点的效果。
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位置,则能带来具有和谐感的构图。
安排在非常规的位置,能打破画面平衡感,增加动感和戏剧性,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远处拍摄,大小对比更显出环境的大气。
方式二:光影对比
利用建筑、山体、云雾等等对光线的遮挡,形成特殊的窄光效果,就能将视觉焦点集中在某处。
人物位于画面光线交汇处,成为视觉焦点。
方式三: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在点构图时应用得也比较多,比如说,下图中白色猫与灰色瓦片形成对比,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那个猫。
还比如说,大片的森林里一棵黄色的树与大片绿色的对比。
方式四:虚实对比
拥有大光圈镜头的朋友们就可以虚化背景,将焦点放在主体位置上,既能突出大小对比,又增加了朦胧美。
拍摄静物时也可以开启大光圈模式,注意不要太过虚化,拍摄有一点虚化的前景光斑,采用单点构图看起来画面会更加丰富。
所谓点构图,其实就是在画面中安排一个视觉焦点,它的占比不需要多大,但是位置一定要足够合理,能够吸引人。
这一课小编给大家专门介绍下相机转盘上的几个主要拍摄模式,帮助大家解开疑惑,使大家能够正确的选择合适的拍摄模式进行拍摄。一般相机常见的有全自动模式(Auto)、程序自动模式(P)、光圈优先模式(Av或A)、快门优先模式(Tv或S)、手动模式(M)这5种模式。转盘上其它一些图标是一些情景模式。
1. 全自动模式(Auto)
全自动模式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拍摄模式,使用这个模式拍摄时,拍摄者只要考虑画面的构图和对焦位置就可以了,剩下的譬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等曝光参数相机都会自动生成。因此,这种全自动模式也被称为“傻瓜”模式,即使没有一点摄影经验的人也能轻松操作,这种模式适合不会摄影的人使用,如果你想学习摄影技术,不建议长期使用该模式拍摄,因为该模式对你摄影的提高毫无帮助。
2. 程序自动模式(P)
程序自动模式用字母“P”来表示,它相较于上面的全自动模式在拥有一定的自动性能的同时,还给予了更多手动调节的空间,在使用程序自动模式时,除了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是由相机自动控制,其它感光度、白平衡、曝光补偿等参数可以人工进行控制和调节。
程序自动模式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
①当我们需要调节感光度进行拍摄时
②当处在光线比较复杂的环境时
③当我们需要调节白平衡或曝光补偿进行拍摄时
3. 光圈优先模式(Av或A)
光圈优先模式用字母“Av”或“A”来表示,所谓光圈优先,指的是我们可以手动设置光圈值,然后相机根据测光得出的结果,自动设置好能达到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
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可以根据我们的拍摄需求对景深进行调整,既可以用大光圈拍出虚化的背景,又可以用小光圈展现清晰全貌,这种光圈优先模式主要用在对光圈大小有一定需求的静态场景,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拍摄模式。
光圈优先模式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
①在拍摄大多数风光照片时
②在拍摄人物肖像时
③在拍摄微距照片时
4. 快门优先模式(Tv或S)
快门优先模式用字母“Tv”或“S”来表示,所谓快门优先,指的是我们可以手动设置快门速度,然后相机根据测光得出的结果,自动设置好能达到正确曝光的光圈值。
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可以根据我们的拍摄需求来调整快门速度,既可以使用高速快门来凝固动态瞬间,又可以使用低速快门来表现运动的轨迹状态。
快门优先模式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
①拍摄移动的物体,希望能凝固定格下清晰画面时
②想要移动中的物体,如水流、云彩、汽车尾灯等排出轨迹时
5. 手动模式(M)
手动模式用字母“M”来表示,手动模式在以上几种拍摄模式还未问世时就存在了,因此手动模式属于最古老和传统的拍摄模式,手动模式拍摄时,允许拍摄者对光圈、快门、感光度等一系列参数进行设置,是最具个性化的一种拍摄模式,在任何复杂光线环境下都能实现准确曝光,当然手动模式也是所有拍摄模式中最难最复杂的一种,需要拍摄者具备一定的摄影知识才可以驾驭。
“混合模式”,是指图层相互叠加的运算方式,在 PS 的图层面板上方左侧开启,总共有 27 种,分为 6 组:
PS 里的混合模式界面
其中,和多重曝光特效有关的是前 3 组:加深组(变暗、正片叠底、颜色加深、线性加深、深色)(正常、溶解),减淡组(变亮、滤色、颜色减淡、线性减淡、浅色)与对比组(叠加、柔光、强光、亮光、线性光、点光、实色混合)。
这些混合模式具体都有些什么作用呢?要想说明白这点,我们得先明确 3 个概念:“基色”“混合色”和“结果色”。
在图层面板中,基色指下方图层的颜色,混合色指上方图层的颜色,结果色指基色和混合色混合之后的颜色(因混合模式而异)。
在制作多重曝光效果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素材照片在图层中的上下位置(基色、混合色),因为这影响到多重曝光的最终效果,也就是结果色。
接下来,我们从“加深组”、“减淡组”和“对比组”这三组混合模式入手,结合照片中的人与景物,来讲解如何制作多重曝光照片。
1. 加深组
加深组包含了 5 种混合模式,它们的使用效果和原理类似,都可以使图像变暗,在混合过程中,混合色图层中的白色会被基色图层中较暗的像素替代。
简言之,就是最终画面效果是由两个或多个图层的深色像素相加而来。所以在选择素材照片的时候,浅色背景和浅色主体是较理想的。
第一步,先拍好多张参与合成的,符合浅色背景和浅色主体的素材照片: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合成的多张照片最好都在平光环境下,以固定机位和相同曝光拍摄。可以用三脚架固定机位进行连拍。
把这些素材全部导入 PS,并依次重叠:
因为导入照片后图层面板中的混合模式默认是“正常”,所以我们目前只能在工作区中看到位于最上方的“图 06”的图像。
现在点击图层面板上方左侧“正常”,出现了混合模式的下拉菜单,左键单击选择“变暗”:
于是,在工作区中的图像效果呈现出了图 05 和图 04 两张照片叠加的效果: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两个画面当中共同的浅色像素得以保留,只有深色的像素相互重合叠加。
同理,我们在图层面板中选中图 05,将混合模式由默认的“正常”更改为“变暗”,便可以得到三图叠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图 06、图 05为混合色,图 04为基色。
稍微调整一下整体的曝光和色彩,最终结果就出来了:
2. 减淡组
减淡组与加深组的效果正好相反,它们可以使图像变亮,最终画面效果是各图层的亮色像素相加而来。
因此,可以利用一张曝光过度和一张曝光不足的照片制作多重曝光效果,或者可以结合人或景物的外形轮廓、图案的特点来构思。
我们选取一张深色的汽车照片,和一张亮色的植物照片来进行合成:
将两张照片导入 PS,根据减淡组混合模式原理,我们将深色的汽车照片作为基色,将亮色的植物照片作为混合色。
然后,将混合色图层的混合模式更改为“滤色”(可根据偏好的画面效果选择减淡组中的混合模式),结果色便在工作区中呈现。
由于两张照片的亮色像素比较分散,通过亮色组混合模式“滤色”混合后,结果画面比较杂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分别调整基色和混合色的曝光强度来改善。
最后,对整体曝光和色彩稍作调整,便得到了最终的多重曝光效果图像:
在减淡组中还有其他混合模式,原理类似,叠加效果的程度略不同。大家可借鉴此操作过程和思路多做尝试。
3. 对比组
对比组包含了 7种混合模式,都可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反差,最终画面效果是由两个或多个图层的像素之间积累叠加,中灰消失,亮色遇到亮色则更亮,深色遇到深色则更深。
因此,应拍摄或选择主体对比度较高,背景对比度较低的照片素材。我们选择这样的两张照片来进行合成:
可以看出,左图的主体人物因为较高的对比度而突出,背景有大量的深色像素且对比度不高;而右图整个画面偏灰,对比度低,接近中灰的像素相对较多。
把这两张照片导入软件,人像为基色,风光为混合色:
选中混合色图层,将混合模式改为“点光”(可根据偏好的画面效果选择对比组中的混合模式)结果色便在工作区中呈现:
从目前的结果色来看,画面整体中灰减少,对比度增加,但主体人物并不突出,背景因混合了来自混合色(风光)的树枝细节而显杂乱。
现在我们需要减少这些树枝来简化画面,借助对比组混合模式的原理,只要让树枝的影调接近中灰就可使其消除。鼠标左键选中混合色图层,调整该图层的影调(Ctrl+L)。
于是,结果色在工作区呈现:
然后,对混合色图层添加矢量蒙板。用带有适量透明度和适量流量的软画笔对混合色进行取舍:
最后,微调整体结果色画面影调,即可告成。最终结果如下:
用“混合模式”实现多重曝光效果的方法非常丰富。每一种混合模式都有与之对应的效果,若将多种混合模式同时运用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无论使用哪种模式,你都需要通过明确变量来理清思路。“混合色”通常就是可供操作的变量,而“基色”最好作为定量,从这个思路上去训练和探索应是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