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经验主义”吊打“理性主义”

编辑:佐治

01

春节休假在家最大的感受,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你妈下一秒会信点什么。

从母亲第一次在抖音了解到肺炎开始,我家的食谱开始朝《本草纲目》靠拢。

饭前甜品是蜂蜜水,主菜银耳、副菜麦冬,沙参汤在一旁乘凉,饭后还得嚼一块橘子皮。近日南风拂面,老树干上的黑木耳才刚冒头,就乔迁到我家饭桌上了。

▲麦冬粥,清肺止咳

一切的起因都是那个抖音视频:《防肺炎,吃这几种菜,比戴口罩还管用!》

从最开始对我“出门戴口罩”的警告不屑一顾,到如今翻遍润肺排毒的中药,母亲的颠覆性转变,甚至没有明显的过渡期。

我已疲于向她解释什么是病毒,什么是炎症。

因为我发现长辈的认知总是两极化:要么打死不信,要么奉为圭臬。

02

父母经常被标题党营销号洗脑,轻信谣言。这让我苦恼不已。我曾将之归咎为学历缘故,但有朋友表示,他家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亦是如此,程度不一而已。

如果人的审美做一个调色盘,会发现中老年人的偏好都集中在暖色调。

无论是大红大紫闪闪发光的表情包,抑或是张口闭口为国为民为家人的正能量标题党文章,都反映了老一辈对积极和人情的偏爱。

而年轻人,多是性冷淡风格(Normcore)的拥趸。

▲父母常用的表情包,颜色鲜艳,积极向上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加,负责处理情绪的脑岛负荷能力下降,导致人们会倾向于积极刺激。

难怪父母朋友圈要么是“人生最需要珍惜这几个人”,要么是“为了全家人健康”这类欣欣向荣的文章了。

与之对应的是,他们很自然的回避了对此类文章的真实性的怀疑——消极情绪的成本可高太多了。

因此一旦相信,将其奉为教条的门槛也就大大降低。或许开始他们对可乐杀精、板蓝根抗新冠病毒也将信将疑。但若是有一两个亲朋跟风转载,思想烙印便深深地打下了。

▲父母的朋友圈剪影,清一色的标题党

03

然而,让我心有不甘的是,为什么母亲更愿意相信同事转发的垃圾营销号,而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我的忠告视若婴啼;父亲更信任新闻直播间的康辉和李梓萌,却对我口中的“官博发布”一笑哂之。

在父母心中,究竟什么才是权威?

经验主义。

与之相对的是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重视经验,感性;理性主义重视逻辑、推理。

“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罗曼·罗兰这句话怼了太多人。

但不可否认,绝大部分人的理性光芒都在二十多岁后黯淡,剩下的时间都在经验的惯性下滑行,生活变成了一连串的膝跳反应。

超过半个世纪的人生履历给了父母丰富的人生经验,使得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有更多的自信心,如果不是一个绝对理性主义者,很难不用经验去判断事物。

但任何人的履历也不足以覆盖生活中会遇到的所有情况,所以便会潜意识里选出权威,来代替自己做判断,而成为权威的先决条件必然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而信任也便是通过经验来判断的。

对于父母来说,一边是小时候骗他们学校要买资料,结果把钱拿去打街机的我,一边是闪闪发慌的老板同事七姑八嫂转疯了的文章视频,他们会更信任哪一个呢?

经验在潜意识里告诉他们,我仍是那个长不大不靠谱的孩子,七姑八姨仍是那些优秀值得信赖的同龄人,哪怕我已经成家立业,七大姑八大姨已然老眼昏花。

也正是经验主义在作怪,疫情之中,各种你想都想不到的谣言在父母辈中传播甚广。

04

当然,经验主义不是上一辈所独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固有的思维模式摇篮里的巨婴。只不过年轻人在信息时代积累经验,而老一辈则在工业时代。

这二者更本质的差别在于所依托物维度的不同,父母信赖真真切切的东西,我们则对虚拟抱有更多的幻想。

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淡漠更多的来源于对现实的麻木,他们对虚拟世界信息的迟钝更多的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而浸淫在虚拟文化中长大的我们就更善于明辨是非吗?

马克·吐温曾在《弑君者之死》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明辨是非,恰恰是最难的事情。”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几何倍数地增长,独立思考的成本更加高昂,我们这一辈人或许不知不觉间也被另一种自己尚未察觉到的“经验主义”所禁锢。

我们对虚拟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很多时候同样来源于经验主义。

名人伟人,多半是对的;高清配图,多半是对的;

引经据典,多半是对的;推特油管,多半是对的。

就像在上一段中,马克·吐温根本没有写过那本书,他也根本没说过那句话一样。

▲《少年的你》获金像奖,网上关于其是否抄袭又引起争议,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们是否有自己的答案?

05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端从未停止,在信息不对等的今天尤其如此。

我们疲于思考,又渴望真相。

对父母而言,网络是一个陌生的境地,他们的信息来源和接受程度都远不如后辈,因此容易向经验主义妥协。

但不得不说,父母所代表的的那代人的家庭观念要比年轻人强很多,他们对家庭情感有意无意的强调,或许正源于对它的渴求。

子女的冷漠、交际的疏离和更年的焦虑让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那些标题党投喂的“鸡汤”。

如果再看到他们转发耸人听闻的谣言,大可会心一笑,因为他们的经验就是:如果可以造福这个家,被骗一次也没关系。

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如何不让我们的理性之光黯淡下去,是个值得一直思考的问题。

因为,30年后,我们也许就成了后辈口中的父母辈。

(0)

相关推荐

  • 哲学家波普尔,对传统认知的3个挑战,每个都能引发思考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聊聊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核心思想:证伪. 前面我们分享了波普尔对传统认识论归纳法.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q ...

  • 1000亿美元的困境和被“吊打”的传统,疫情之下蓬勃发展的这个产业路在何方?

    共4663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阅读导航 要作就作到死 传统玩具市场的困境 想活命?请转型! 玩具市场路在何方? 1 要作就作到死 2019年底,中国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的一名会计作了个大祸. 这名谢 ...

  • 纪录片《走近抑郁症》:疫情之下,抑郁症对大脑做了什么

    抑郁症是一种身心失调,因内心缓慢积累的压力而引发大脑出现异常.抑郁症的机理尚未完全查明,但近年来,研究人员专注研究某些细胞内出现的炎症.本片将探究其炎症发生的原因,以及所引发抑郁的机理.点此观看100 ...

  • 疫情之下,这个脏器很危险!快学这套“强肺操”,不花一分钱,在家就能做!

    [博医汇中医馆] 发热.干咳.呼吸困难是大多数人对本次肺炎疫情的认识. 就在不久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解读中也指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 ...

  • 疫情之下,湖北籍文体明星们的乡愁

    武汉,这场影响了世界的疫情发源地,至今仍在封城当中. 在搜索引擎中打入"武汉籍明星",可以搜出200余人.名气大些的二三十人总是有的.湖北籍的则更多. 家乡遭受着如此磨难,湖北籍的 ...

  • 董士民教授:疫情之下,急诊科室建设新感悟

    2020年中国医促会急诊医学分会年会期间,大会主席董士民教授接受采访. 记者: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室有什么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 董士民教授:这个问题勾起了半年前抗击新冠肺炎的记忆. 在短暂的恐慌和紧张 ...

  • 疫情之下,心血管患者更应注意体育锻炼

    4月份,Neurological Sciences最新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冠期间锻炼对大脑的影响: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文章总结了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分 ...

  • ​疫情之下,新学期在线直播学习的三个建议

    面对今年的疫情,不仅仅各行各业受到很大冲击,孩子的学习教育也是一波三折,和孩子们的心情一样. 考试结束的时候:太开心了!终于放假了! 放假开始的时候:好好学习,作业写完以后就可以好好玩了! 刚把作业写 ...

  • 疫情之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

    疫情之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 马学国 2020.2.12   疫情影响下,经济受到影响,各类主体出来"呼吁"减税降费或给予援助.我认为,各类声音鱼龙混杂,既有为了一己之私借疫情忽悠政 ...

  • ​疫情之下

    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春节假日被延长,再延长.假日免费通行的高速公路继续免费,只是,已很少车辆通行,昔日车水马龙的高速路像拉直的电线,干干净净地晾在那里.高速路下站口都设有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