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祖莱:健康,科学与人文的融和
如果你不等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么把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
泰戈尔
21世纪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就有所谓的三大议程:
第一个是人的健康,就是个体生存质量,是人作为肉体与精神统一整体的健康;
第二个是人类生存环境,全球变化影响着人的类生存质量;
第三个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意思就是在不损害将来的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上,怎么可以合理的利用资源尤其是消耗资源主要是能源。
这里面核心问题应该是人的健康。
那么人的健康状态怎么样?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开始,人类在三种疾病病谱下受到威胁:
第一个是非传染性慢病(NCD),诸如癌症,心脏病之类的,叫非传染性慢病,这是对人类目前为止健康威胁最大的,而且是过去半个世纪到现在60年的实践证明,现代科学不能胜任,包括生命科学在内没有办法征服它;
第二个是WHO说的:“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避这场危机。”当时我并不以为然,但在我2003年经过非典之后,我觉得影响很大,造成这个局面原因有很多因素;
第三个,精神问题。这个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这里面除了家庭小型化还有老龄化等等,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当然这个政策现在已经改了),独生子女政策,培养一批小公主和小王子,心理极其脆弱。
还有我想提一个,IT技术发展变成你们的网页化也好、智能化也好、IT文明也罢,技术本身在我们看来永远都是先进的、进步的,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先进的技术都是双刃利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正在严重损害着什么。这个问题当我第一次到美国去(1978年)、第二次去是(1984年)时就有所发现,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美国的科学研究同仁就已经在讨论IT技术这样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坏处。这是我们国家好像从来不会讨论的问题,中间我觉得有一条现在时间越来越证明是对,他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人的类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跟人的关系,人的类本质是否面临危机?而30年来这种IT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如何?人际关系被人机关系替代,当你人变成符号的时候,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值得大家深思。
半个世纪的教训
从病原疾病发现到分子生物学,后面都是一步一步发布,都后面是单分子一连串,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想征服非传染性慢病。
但是不到90年代初的时候,全世界都承认了一个事情:征服非传染性慢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流产了,而且医疗费用膨胀,造型了全球性的医疗危机。
全球的预测,当时2000年的时候预测,死亡构成是NCD是60%,到了2020年不是下降,科学是在进步的同时,死亡构成会上升到73%,疾病负担是60%。非传染性慢病征而不服,而且由于征服对抗这个思想,造成了很多的对抗的“残迹”,就是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在增加。社会上有一个惯性的思维,源于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就是以传染病治疗的经验:“只要找到病原体,知道发现病理机制,再针对性开发药物或者技术就可以治愈疾病、征服疾病、恢复健康。
这一系列持续到现在的思维过程,在现实面前不断挫败,等到没有办法了美国NIH就来了一个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来了一个P3医学(小编注:Personal、Protective、Predictive),注意中间有一个是可预防的。但是实践结果是预防不了,后来又来一个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不知道出了多少书,一句话是希望把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但是实际上能做到吗,你问他们真正临床搞的很好的医学大专家,我也认识郑树森院士及李兰娟院士,真正是依靠那些技术吗?不见得。所以后来终于来了一个P4医学(小编注:Predictive、Preventive、Personalized、Participatory),他把可预防去掉了。实际上真正非传染性慢病预防不了,但可以先期介入,可以大家互动、积极参与,这应该说是NIH的进步,至于最近奥巴马提出来的精准医学或者是精准医疗,说实话这是一个政客的广告;美国的领导人所提的所谓脑计划,其含义和我们中国目前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
第一个是数据:1977年美国对于死亡率前十位的病做了调查,在WHO在1996年全球调查人的寿命与健康,遗传性因素是15%,环境因素是17%,医疗服务是8%,行为与生活方式是60%。数字回答了,本质问题是什么?就是回到理论上讲这个问题。
第二个是鸿沟:人的生命谁都知道是精神和肉体的时空连续整体。而现代生命科学是基于模式生物试验的分析和同质化群体统计,这两个本质上有不可逆的鸿沟在,精神对人类健康很重要。第二条鸿沟在于我说的要建立关于健康的医学。
治未病的医学 = 关于健康的科学
对物质本原的追求,从古希腊到现代物理,从原子到亚原子世界到基本粒子,整个发展历史,最后到了30年代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我只用了玻姆的一句话,他说,人们被印象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概念,他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立存在的经典概念,整个宇宙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是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点的偶然性质。而海森堡说,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们提问方式所解释的“自然”,白话就是我们讲认识世界的时候,我是认知的主体,我要去认识这个世界是被的客体。所谓客观化是什么意思,客观化隐含了一个假设,假设我和我认知的客体是可以画一条不可逾越鸿沟,因此我可以客观地观察客体;当尺度很小,比如是亚原子世界的时候,这个线是没有办法画的,因为你观察到结果跟你观察的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是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就是玻尔。他说的话比爱因斯坦更加直接,他说亚原子的研究,我们这些人既要当演员也要当观众,也就是客观性被打破了,他们说就是把观测系统,变成认知主体的五官,感官,把它跟认知的客体变成一个整体,留下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来认识问题。他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又说了一句话,他说当我们松了一口气,3000多年前,老子跟释迦牟尼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玻尔因为研究被受到了爵士称号的时候,他可以选择一句铭文,他选择的铭文是,对立即互补。
闵可夫斯基的几何学是为爱思斯坦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表达的方式,他说,空间和时间本身是注定要消退的影子,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作为独立的实在保存下来。物理学里面的认知是这样的,但现在关于生命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怪圈。
James Dewey Watson和Francis Crick在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机构是受到了Rosalind Franklin(物理学家)的启发。,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Erwin Schrödinger(薛定谔)发表了《WHAT IS LIFE》,有了这东西,生命医学渗入到微观,出现了很多很多学。如果试图以这类研究方向去分析生命现象及解决健康问题所隐含的前提是---“生命现象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还原至分子事件,乃至更小的基因行为”。这个前提的基础是简单的“还原论”。但这样一来就完全错了, 这样的前提是“整体等于局部之和,局部决定整体”!
现代物理学关于研究物质中的基础是“局部属于整体,局部决定于整体”,在非线性物质世界中,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现代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人们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立存在的经典概念。”! 生命科学显然不能归结于简单的线性世界,而目前很多从出发点就有问题的研究还不知道怎么回头! 生命世界属不属于物质世界?回答是没有怀疑的,“还原分析论”与“整体论”这两个悖论却只能选择一个。”
第一段话我引用的是圣经新约,“It is not the health who need a doctor, but the sick”。但在中国有更早一点提出了黄帝内经的说法是,是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知已病治未病。所谓的治未病,孙思邈也解释了一下:“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未来传,瘥后防复”,这是治未病整个内涵。而美国NIH里面补充替代医学中心(CAM),他归纳非常好,他说中国传统医学是属于整体医学体系。而有了这个观念,现在观念正在转变,1987年当时法国总统召集了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了一次讨论会,提出了21世纪的挑战和机遇,中间有关医学讲了两段话,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医生,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这两句话更像是黄帝内经所说在全球现代普及版,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在1996年的时候WHO关于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些我们已经发现的疾病,我们已经有了医疗方法,但疾病与医疗绝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不是在这里面,更多是一个开放的。所以治未病的医学和关于健康的科学是可以画等号的。
此'治’非 彼'治’——'治未病’VS '治病’
提到治未病,我想起来当年2004年我在一个科学会议上做了关于一个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战略研究报告,当时有一个从事大气污染方面研究的院士问了一个问题:“既然没有病,那你治什么?” 回答是健康与疾病不能等同,治未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健康概念,跟治病不是一个事情。治病是对抗医学的说法,而这个对抗医学不是我说的,是NIH说的,美国把它命名为:allopathic medicine。 我们现在主流医学就是对抗医学,本质就是把疾病视为独体以征服消除为目标,最后战场就在我们身体里面,都会留下一堆战争的残迹,这一堆战争残迹又是所谓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起源。
说到健康,尽管维也纳宣言健康有四个基石,到底健康是什么没有回答。实际上搞IT的应该知道,人是一个维持稳态的机体,人的生命在于稳态的维持之中。如果画成了这样的图,健康是在内外干扰下,内外环境协同作用时深信系统功能保持一个正常稳态,他的条件就是调节系统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干扰的能量,才有可能维持稳态。
那么什么叫整体医学,整体医学就是包括中国的传统医学,无论是健康,预病,患病,病愈,康复或者是病危都是人身心系统整体状态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治未病,如果是以系统工程来来理解,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得到一个结论,“非传染性慢病是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其他形成发生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是说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从蜕变开始到功能失衡,功能失衡就会形成病理性的重建,结果是结构失衡,形态就完全变了,这时候形成病灶进行爆发。 所以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未病有了核心价值。这里面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目前治病最早的早期诊断,已经是从这个健康状态突变以后开始的,那你还能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吗? 所以所谓“早期诊断”开始去治未病是不可能的,治未病是从正常状态开始,重点是在状态突变之前的逆转。
生命之“序”
钱学森先生说了一句话:“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实际上包含同层次与跨层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你的循环系统,你的呼吸系统都是一个子系统,你的呼吸作用有跨层次的相互作用,所以这里面提到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的回答,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里面的关系就是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后面是心理与情绪,你的情绪和你意志的结合,你才有行为,暴怒的表现是怒的行为,背后是怒的情绪。而情绪对于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21世纪美国提出来的神经科学两大主题之一。那么我借用一句话是美国心理学会说的话:“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极大的防御能力,可以使我们免收多种疾病的侵害,从头痛到癌症,或者相反,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从小病痛到心脏病发作。” “对健康来说坚毅的人格比强壮的身体更重要,为了让肉体和精神和谐地运作,你需要的补品是相合的心情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正在学习那种思想,情绪,感觉,经验等等。 我在想包括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在内的东西,应该引起更大的重视与弘扬,抛开放弃这些,我们无颜面对我们的祖宗和子孙。
从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也许有人会说系统科学随便你讲,有没有生命科学的依据呢?生物学有普适性的原理:“通过进化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一定具有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物种)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部历史记录,存贮着生命体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全部可能性;
第二句话就是“基因表达调控是生命体内细胞内外微关系与核内基因组协同作用的动态选择,而非唯基因组决定。”
细胞的稳态和细胞生存微环境包括力学环境和化学环境,力学环境化学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一定程度的非正常影响因素,会引起细胞组织微环境的下降,然后细胞会负变,然后功能会失衡,然后细胞组织微环境会下降,从而造成细胞组织病理重建,到一定的程度结构会失稳,这时候病灶就形成了。 肿瘤不管怎么诊断,诊断最后的金标准也是组织切片细胞形态。从细胞病理变化发展过来就是病变发生的过程,所以治未病从生命科学的原理上是说的通的。
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张图告诉我们,我是治未病的主体,我是健康的主体。因为我的行为取决于我的观念,我的意志,我的认识,我的行为,取决于我,我是健康的人。这是属于人文的东西,不是科学的东西。我发现这个事情,整个社会对科学的认知,完全不必把科学的地位提到真理的标准。
文化是大于科学的范畴,人文的含量更多是一个问题。所以既然是我是健康的主题,我是我的健康主体,这里谈的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主体。道教有一句话是我命在我不在天。三大宗教,基督教或者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的过程是不断恕罪的过程,而人的原罪就是亚当和夏娃受到了诱惑,佛教没有这样讲,但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个谛是苦,只有道教说是人生是乐,你好不容易变成了人,你要走到变成人最高级的动物是很不容易的。
天人整体观
总而言之很不同。那么关于健康的科学,有一个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第一个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三位一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恬然则纵之,迫则应之,事来则应,过而舍之。刚刚这段话就是心为主导,身心整体化已经说过了。第三个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而维系的人体整体观。黄帝内经灵枢里面有三段化,一个是“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第二个是:“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第三个是:“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我最关心的是第二段话,所以从这个来看,经络功能状态的检测是治未病的关键之一。
整体观的第二部分,人的类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人隶属于社会,个体属于社会整体。佛洛伊德曾经把我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本我,第二个是自我,第三个是超我。本我,就是动物本能的我;自我是有社会意识,是有义务,责任,自己荣誉等等的我。我们讲的,这个话说起来有点出格,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到底有多少?我不知道。第二个人源于自然,依存自然。所以人类的生存和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这个养生之要,根据天人整体观,就是灵枢这三句话,大家体会体会就行。这些东西是一个理论基础,将来在关于健康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于我们目前所能想象的作用。
健康医学工程
但是光有了这个也不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人文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立的,想要把两个对立的方法论统一起来,在科学这里,相当于需要科学范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漫长的变化,但是健康科学是必须做的。我们只能走工程科学的道路,大家知道相比两弹一星的成就,钱学森先生更重要提出了工程科学,不必追求规律的普遍性,抓住要解决谁的问题,研究出一个局部的规律,就够了,解决我的问题就够了!所以关于健康科学的起点一定是从工程科学这边开始做起。
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说:“科学必须以这样的途径来形成,使它能充分说明人类的一切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和行为,并完全胜任地对付这一切。” 所以我们还是要走工程科学的道路。
俞梦孙院士根据这个提出了这样一个技术模式,一个检测,一个是状态的评估,一个是动态调理。这里有科学问题,基本的科学问题,哪些变量是基础的状态变量?不同的状态变量有没有分解有没有关联?等等。现在能够知道的就是根据现代临床医学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称之为生命四大体征,这应该是多年的医学实践,目前还可以知道是睡眠,经络和精神状态。
这里面最要命的是,精神状态无法用二值逻辑来表达。血项的参数大家都知道,验血化验化完以后一堆的参数,这堆参数有什么关系,互相之间什么关系是现代科学不知道的。如果我还可以提出建议的话,我建议你们好好研究,尤其是你们的大数据,不知道体检有多少数据,你们好好分析,不要求是找机理方面的,要找因果关系的。你统计相关能不能做出来? 医学工程系统模式应该是这么一个模式,这里面你的健康物联网一定有关键技术就是健康大数据,你们这里讲的是健康大数据,我不是健康大数据的专家。我只能远远看,我想想有科学问题,有实际问题,科学问题就是模糊变量,语言函数等,模糊逻辑表达的数据化。怎么表达,这个是需要认知科学和经验表达的技术等等的发展。千万别高估了基于二值逻辑的人工智能,因为人在生活层面上绝大程度是模糊逻辑,下棋有一个逻辑,每一个棋手的棋谱你就知道了逻辑模式,有明确表达你就可以去做。但比如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还是要再次说千万别高估了基于二值逻辑的人工智能。还有健康档案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在电子诈骗猖獗,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两个问题矛盾上面,这个问题是一定要重视的。所以我对于电子档案的公开是非常有保留的,因为它会危害弱势群体。
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医学最发达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德国,有几本书是针砭过度医疗的,有一本叫《无效的医疗》,副标题是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子里的欺诈。书里说诊断本身是最常见的病症流行病,由于这个原因,可穿戴诊断技术的流行再加上大数据的不当研发可能性以及每一个人的信息不对等,这几个因素相结合,很有可能引起一大批新的社会流行病,能够解决的方案,就是分级诊疗。以社区家庭为基础,你的可穿戴技术装备必须是医疗级的。我还最后提醒,这是菲莱迪写的《美貌的诱惑》里讲:内在美在美貌面前的弱势只能说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的社会正日益浮躁和浅薄,它仅仅根据最表面的特征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而没有耐心深入到事物的核心。
到这里我想引这句话,泰戈尔在飞鸟集说,好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什么都一样,任何新东西产生都是双刃利剑。我看这里的年轻人比较多,所以我也选择了泰戈尔的这句话(给年轻人听),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是不是自我膨胀?不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当机遇到你面前的时候,你老在掂量这个是不是最好的,你就失去一切,所以年轻人抓住现实能够做的,努力做的,这就是你最好的。我深信这句话,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