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泽天下,普惠众生,袁老永垂不朽

新华社讣告

袁老走了,国失栋梁,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巨大损失,也使我们所有中国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袁老对中国人的意义和在中国人心里的位置不是一般英雄人物可比的。袁老是中国人的真神活佛!袁老是中华民族的天降福星!袁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用什么最伟大的词汇来赞美袁老都不为过!

袁老祖籍江西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袁老生不逢时,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便赶上了中国的至暗时代。泱泱中华,列强凌辱,战乱不休,民不聊生,饿殍遍地。那时的中国人,能够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那时的袁老也一样,多么希望有一碗饱饭吃。袁老与众不同的是,袁老没有把能有一碗饱饭吃当成遥不可及的事,而是立志要让自己、让国人、让天下吃不饱饭的人都能吃饱饭。

袁老真的是上苍派给中华民族的使者,袁老用他的一生的努力,不但实现了中国人吃饱饭的梦想,精神抖擞地踏上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全新的征途,袁老还在实现了中国人的旧梦,造就了新的中国梦同时,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袁老以自己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巨大成功。

“成功的花呀,人们只惊叹你现实的明媚,然而,在你萌芽的时候,却洒过生命的泪泉,流过牺牲的血水……”用冰心先生的诗来概说袁老一生的付出,显得特别贴切。

袁老出生之后,就因时局的混乱而被迫流离失所,四处求生。饥饿让袁老难受,饥饿也让袁老奋起了雄心壮志。袁老小的时候尽管过着一路居无定所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求学圆志的梦。我们从袁老以前的求学经历便可看到——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一个孩子,颠沛万里,求学不止。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能有这种求学经历的人并不多见。但也正是这种求学经历,见证了袁老为天下读书的矢志不渝。也只有这样的志向才会有这样的求学经历。

但凡为天下而读书的人,其志可分为两类。一是寻找革命的道路,政治救国;二是通过学术的途径,科技救国。袁老是属于第二种。毛、周、朱等党的第一代革命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们为天下而读书,属于志在政治救国一类。

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为了天下而读书的伟大读者。同时,以革命和科技福泽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读者亦不可或缺。

袁老是伟大的读者,袁老也是幸运的读者。因为,另一队政治救国的伟大读者成功了,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使袁老有了科技兴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丰碑千古

新中国成立后,袁老这样的有志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学生立即进入了新生政权的眼帘,袁老被派往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经历了三年系统的学习培训,1953年8月毕业。这是袁老一生求学最稳定的时期,也是袁老学术根底快速崛起的时期。

毕业后的袁老,来到了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

袁老是新中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先尝试者之一。边教学边进行课题攻关。

袁老的科研课题是提高中国人的主食——水稻的产量。

袁老的科研课题攻克之前,中国和全球的水稻产量到顶也就300斤/亩,到现在,袁老已经把水稻亩产提高到了2300多斤/亩。中国人不但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也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飞跃。

袁老与华国锋叙旧

袁老之所以能攻克粮食近十倍增产这一科研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中国对这一科研课题的重视。毛主席专门委派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关心和支持袁隆平课题攻关。也正是因为新中国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会有今天人们熟知的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激光照排)。二是袁老的刻苦努力和聪明睿智。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相比之下,袁老的刻苦努力和聪明睿智则具有根本性。

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呢?传统的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袁老慧眼独具,选择了培育杂交稻这条路。

1864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年 --- 1884年)在长达8年的豌豆遗传规律实验研究时意外发现了杂种优势这一生物遗传现象。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分离规律”(即“孟德尔第一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孟德尔第二定律”),这为人类提高植物的产量打开了新的思路,也给了袁老巨大的启发。

然而,要实现水稻的杂种优势提高产量,就必然找到异株。而且,因为遗传过程中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作用,就是找到了异株,培育出了杂交稻种子,也只能保证一代高产,不能留种,代代都要育种,这就还必需解决好异株的长久保持的问题。这些都是人类的顶级科技难题。就此,从孟德尔开始到袁老那个年代,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都没能攻克这一难题。

袁老为此也整整寻找了近8年。

天道酬勤,1960年7月,袁老在他的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就是这棵异株,改变了中国人和天下人吃不饱饭的命运!

这是一个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现,这一发现实现了水稻种植的革命性飞跃。然而,这一发现又是如此的平常,平常得很多人都看到了,平常得很多人熟视无睹。

“人非化外,事或成于断发之乡;捷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是的,伟大不是产生于云端,而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伟大不是力拨山兮声如雷,就在于发现很多人眼里的遗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很多人认为这话说的是发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错了!之所以有发现,是因为前面踏破铁鞋的一路艰苦寻找。

能够获得袁老这种关键性发现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对此,对于乐于坐享其成和肤浅的人来说是理解不到这一层的,往往还会把至宝发现当白菜。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某科研所便把一颗中华野生豆送给了来访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代表。不久,孟山都公司便用这颗中华野生豆培育出了“高产大豆”并全球申请了专利,把中国的大豆产业几近摧毁。没有中国给的那颗野生豆,孟山都恐怕一辈子也找不到,也一辈子培育不出高产品种。而我们以身饲虎还浑然不知。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把这个故事重新拉出来说,是要让我们的社会懂得袁老发现的无量价值;懂得保护国之重器,它不在于大小和重量,而在于关键的“那一颗中华野生豆”,是不可示人的。

普通天下只有一种人能够获得关键性发现,这就是一生一世只专注一件事且有非凡悟性和刻苦精神的人,袁老正是这种人。专心致志,一生就干一件事,这也是袁老给当下和未来一切想获得成功人们的永恒启示。只要有了袁老这种精神,尽管我们成不了袁隆平,但一定会收获不负一生的成功。袁老所在的时代,普通天下,只有袁老一人山登绝顶人为峰。想到这些,我们心里禁不住如此感慨:真的要感谢上苍给我们这个民族派来了一个袁隆平!

袁老利用这棵异株培育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把杂交稻种,并且,袁老还通过这棵异株采用人工分离的办法,培育出了“野败”异株,尔后又带领他的团队相继找到了培育杂交稻的野生异株,完成了“三系配套”杂种培育法,进而又改进为“二系育种”法。杂交优势通过袁老的双手,从书本走向了广阔的田野。

1976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大推广,当年比常规稻种增产20%,从此,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袁老马不停蹄,永远在他的科研路上。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老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万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老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永远的袁老

1997年,袁老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又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如今,袁老带领他的团队,已经攻破了水稻亩产1149.02公斤之大关。还培育出了盐碱地杂交水稻,把千百年来不可耕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高产粮田!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越端越好!袁老的杂交稻,也已普惠全球,让普天之下吃饱饭不再是梦!袁老,为中国、为人类战胜饥饿立下了丰功伟绩!

袁老为了天下苍生,燃尽了自己。袁老是人类战胜饥饿的不朽丰碑,袁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袁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