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老中医如何治疗黄褐斑

杏林学苑 2019-11-11

⊙作者:刘吉凤            指导:谢梦洲

⊙编辑:杏林君

黄褐斑中医亦称之“黎黑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一定优势。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辨证准确,疗效颇佳,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从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中进行黄褐斑证素特征的分析,寻找规律,对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989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总结文献。排除标准:单纯个案报道,无经验总结者。

1.2  检索方法

选择万方、维普数据检索软件采用主题词同结合副主题词检索再人工筛选的方法,检索式为:黄褐斑(结果中再检索)/中医。然后人工检索到相关文章35篇,按排出标准删除不合标准文章3篇,剔除重复文献18篇,筛选出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14篇。本研究主要针对这14篇文献进行证素特征的规律探析。

1.3  探析方法

分析出每一位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辨证分型及证素,将全部证素录入电脑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

1
资料与方法

2.1  证型分布情况

累计14位名老中医共将黄褐斑分为25个证型,证型中出现频数最高者为肾阴亏虚型和肝气郁结型,不同的证型某些证素重复出现,比如气郁痰凝型与肝气郁结型,气阴两虚型与肾阴亏虚型。(见表1)

表1 证型分布比较(%)

2.2  病位证素的描述统计及其比较

名老中医所分25个证型中涉及到病位证素6个,其中肾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肝,脾居第3位。(见表2)

表2 病位证素比较(%)

2.3  病性证素的描述性统计及其比较

本次纳入统计的25个证型中涉及到病性证素10个,其中血瘀证出现频数最高,气滞证次之,阴虚、血虚与气虚居第3位。(见表3)

表3 病性证素比较(%)

3
讨论

3.1  黄褐斑病位多累及肝肾脾

本次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名老中医多认为黄褐斑病位主要在肝、肾,脾次之,三脏占病位证素总频数的78.8%。根据五脏主五色理论,肝主青、肾主黑、脾主黄,黄褐斑发病与肝肾脾关系密切。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于事业、家务繁忙,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诸多的压力,终日处于紧张劳累状态:

(1)生活不尽如意,久之则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或气滞血瘀,络脉瘀滞引起黄褐斑;

(2)孕育亏耗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肾水亏虚,阴液不能上荣,虚火上熏于面燥结成斑,肝失肾水滋养而失于条达又致气滞血瘀而生黑斑;

(3)思虑过度或劳伤脾土,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无以上荣于面或痰饮渍脏气血不调致生黑斑。因此,肝肾脾三脏功能失常均会导致黄褐斑的生成。统计同时表明病位在经络、肌肤者仅占12.1%。这说明黄褐斑尽管是皮肤局部的病变,但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要治愈该病,内治法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从统治结果看,胞宫也是病位之一,占9.1%,这说明该病的发生与妇科疾病存在一定关系。

3.2  黄褐斑病性多表现有血瘀

本次研究统计显示,所调查的名老中医辨证类型中血瘀证素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气滞和阴、血、气虚。《难经》曰:“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所以面色黑如漆,此血先死”。生育年龄妇女,房劳产育,操劳谋虑,情志波动,每使血耗气结,行而不畅,瘀血停留而生斑。故有专家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论述。统计结果提示我们在辨证治疗黄褐斑基础上无论病在何脏都应注意运用活血化瘀药。但结合辨证分型的统计结果看,单纯血瘀证仅占8%,而肾阴亏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高,均占总证型频数的16%,气滞和阴、血、气虚占总病性证素的58.6%。这说明血瘀证素并非主要的病性证素,它往往与其他病性证素同时存在,换言之,血瘀证常为兼证,而气滞和阴、血、气虚才是主流病性证素。血瘀在该病中多由气滞或阴、血、气虚所致。诸多因素中首推肝气郁结,气滞致血瘀,肾虚火燥,血热滞结成瘀,脾虚气弱,血失推动也可致瘀。结果提示我们滞和虚是黄褐斑形成的根本原因。

3.3  黄褐斑病变多与气血有关

从病性证素统计表看,与气血有关的证素占69.4%,主要是气滞、气虚、血虚、血瘀、血热,这说明黄褐斑的病变多与气血有关。《女科百问》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颇”。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血气不和,不能荣于皮肤。从黄褐斑的发病看,生育年龄妇女情志波动,房劳产育,操劳过度多见肝气郁结,肾阴不足,脾气亏虚。若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虚失摄则血不循带道,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肝失肾水滋养而失于条达。因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瘀滞或气虚血亏,运行滞涩的病理表现。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病的关键,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和是主要病机,故该病须从气血着手治疗。

通过对14位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进行证素分析总结,我们找到了一些辨证治疗规律,希望对临床医师有一点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