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时代下各规模猪场的众生万千象

非瘟时代下各规模猪场的众生万千象

本文将以第三方视角,审视非瘟时代下的各规模猪场的众生万千象,从而取长补短,更好的进行长期规划。

一:散养户

散养户群体的成本是很特别的组成,举个例子:甲乙丙丁四个散养户,其中甲被非,损失惨重,但是甲的损失并不能增加乙丙丁的养殖成本,没有被非的三户养殖成本仍然很低,且可获得暴利。但是散养产能总体是被去化。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非的是谁,因此散养户只能赌着养,输了下地干活,赢了改善生活,买车买房。因为散养户没有扩张的人力和各种布局资源,所以个体散养户很难在赌赢后扩大生产,也不敢扩大经营,完全是加法经营思路,求神拜佛,提心吊胆的希望下一栏猪能健康平安出栏。因此散养大军今天退出一个,明天退出三,运气好的可成人生赢家。

总结:能顺利出栏的散养户产能都是成本很低的,盈利可观,但总体产能逐步减少。

二:中小型家庭猪场

这个群体其实也分两类,自繁自养与专业育肥。该群体整体特性和散养户区别不大,但是投入较大,一旦被非很难再筹资复养,即便成功,受制于管理和资源瓶颈,就算到隔壁村都很难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完全不具备扩张性,也是逐步去化的过程。

规模农户已经可以进行科技应用,和更负责的管理,实在是对于个人和家庭赌输不起,因此规模农户去化过程比散户要慢,责任心更强,管理更为到位。

这个阶段的目前数量比较多一点,因此具体分析一下这个规模的去年一年都干了啥就很容易明白未来的趋势了。

1:非瘟没来前,抛了全部或者大猪不敢养太大,赌不起,吓的。

2:非瘟一开始进入区域内,直接抛光,迷信以时间换空间战略,现在先抛售出去避其锋芒等以后猪能养了再用这个钱买回去,谁料非瘟来了以一种住着不肯走的态度生存了下来,而当初低价抛售的猪款五头换不回一头现在的猪回来,可谓元气大伤。

3:非瘟一进场,批批拔栋栋拔,拔得相当狠,越拔越少后猛然醒悟过来,开始精准拔,谁知正是因为这部分群体的猛拔,客观的为区域内其他猪场的精准拔牙创造了主观条件,无意中竟助成了一批精准拔牙的典型案例。

4:非瘟一进场,紧急卖不开心猪,从大到小一路卖下来,断奶小猪一路卖上去,最后场内只剩下40斤到100斤阶段的无法出手的猪,开始不断的。。。。。。

5:区域内总有一部分猪场,通过精准拔牙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药,最终存栏依旧可观的猪场,此部分猪场成为了同行竞相模仿的对象,动保厂家的重点客户,然而不时暴雷,又因为有过大半年的拔牙经验,此波依旧如此操作,不料越拔越多最终形成暴雷。

以上五种,其实还是同一种,究其原因,还是在拔牙,只不过拔牙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其实拔牙本就不是一种发展的方案,生物安全也从来都不该是这部分群体该奢望的事情,生物安全之坑,在于只有四个字,其余全靠想象,消个毒换个鞋连头都没洗,就说自己做了生物安全,围墙都没有砌齐猪场内每天反复烧碱消毒累得苦哈哈的,区域内密度摆在那里,其实做再多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到那种绝对的生物安全。这种中小型猪场,家庭成员就是劳动力,又是在自己本乡本土,每天都要跑出去处理各种人情世故人文关怀啥的,又谈何生物安全。

在上面这种以外,就还有一部分存活在他们饭后笑料中的人,神秘物质群体,是的,就是这部分群体,这部分群体依旧是同行绕不开的话题,十个打了的,灭了七个,剩下三个也打残了,因为在早期的时代,各种来源的液体都宣称自己的正统性,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反映到终端上,就是假的团灭了,真的继续与副作用做斗争,依旧苦不堪言,所幸经过了大半年的与非魔做斗争,多多少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方案,这种方案在短期内由于各场情况不一,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体现在今年的产能上,受去年打残了影响,今年的产能依旧很惨,但是今年打顺了,产能的提升会体现在明年上。同时会赚上一整波的钱,只是这种靠自己单枪匹马的摸索的,还是倒下的多活下来的少。

这个规模阶段的成本也会较低,也是同样群体间没有损失转嫁成本的因素,只能赌着养,输了下地干活,赢了改善生活,买车买房。产能逐步萎缩中。

三:公司与规模农户合作群体

这个群体情况要复杂的多,猪瘟前因为养殖风险可控,公司与农户合作还是很愉快的。但是猪瘟后养殖风险无限放大,责任和风险承担就出了很大矛盾。

假如农户被非,农户损失的仅是劳力和搁置的猪舍,最多还有一些交给公司的押金。要让农户赔猪,那是肯定不现实的,就现在的猪价,一栏猪比猪舍建设费用还贵三倍。那么这部分损失只能公司承担。

公司承担的是损失转嫁到其它没有被非的农户出栏成本上去,这和散养户出栏成本,还有单干规模农户出栏成本完全没办法比较。

公司要承担全行业最高的出栏成本。

事实上猪瘟已经让公司与农户合作基础完全瓦解。

农户不是公司员工,很难有效管理,更不可能选择辞退农户,农户猪舍也都非标准化,也很难推行科技应用,节约化管理。尤其是责任的不对称性,让合作农户有单干农户的责任心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公司在承受高成本高风险,高债务经营过程中,最终去化速度是超过散养户和单干农户的,看看温氏股份去化6成的惨烈,天邦干碎基本停止合作业务来观察,就可以很清楚看到结果。

猪瘟常态化,面临的是整体产业重建,特别是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大家都在转型。

新希望提出迭代思维,搞聚落式。

温氏股份要升级为小区养殖。

天邦直接等待租赁规模猪场自育肥。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转型的证明。

越晚转就越会被去化彻底,猪价不可能永远在高位覆盖损失带来的高成本。

第四类养殖群体的分析就不说了哈,以前说的很多,再谈脑瓜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