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人李见深,在景德镇造了个世外“陶”源三宝村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九江人陶渊明,登上鄱阳湖畔的一叶小舟,高唱《归去来兮辞》,回到了家乡庐山脚下,开创了田园诗派,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田园生活。
一千多年以后的1978年,李见深第一次“漂”到了景德镇,从此与陶瓷结缘。十几年后的1995年,他再次回到景德镇,开启了他心中“乌托邦式”的尝试,造村三宝村,用艺术与理想打造了又一个世外桃源。
李见深老师和中国最浪漫的文人陶渊明都是江西九江人。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到现实版的“三宝村”,李见深化身“村长”,赋予了三宝又一个新的身份。
艺术家,造村制陶
李见深
1982年,李见深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1995年又在美国纽约州陶瓷学院获陶艺硕士学位。从1997年开始,他先后在日本、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2006年12月19日,他又在故宫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新官窑”陶瓷概念展。
1973年他的油画作品就参加过全国美展,但从小的一些经历却让他有些自卑。“小时候被抄家,因为自己祖父是九江的土豪,但自己根本没见过他。没办法,出身不好,好多条道肯定没戏,不服输,只好学画。”
当时间回到1986年,那时的李见深是个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热爱者,曾在“85新潮”湖北青年美术节上,用展览表现着他对当代艺术的追崇与思考。正是艺术给他新的生活与新的认知。
出国留学后,从东飘到西,正如他所说的,西方的艺术给了他一定程度上的感染。1995年,从加拿大留学回到景德镇,李见深做了一件事:用DV拍了一部纪录片《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
由于骨子里就有着对传统文化与新艺术的狂热。这部纪录片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点。反而锁定的不是新崛起的高楼,而是沿河有着暧昧店招的夜店和窑砖头铺就的弄堂小路。
这部DV电影当时让一位名人大吃一惊,认为是在给发展中的景德镇丢脸。谁也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在世界陶艺电影节上获得了银奖,并成为当年法国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之后,李见深又拍了《笔王》《泥的轮回》《尼西藏陶》《陶窑》等多部影片,用镜头记录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
其中,《泥的轮回》成为加拿大路易斯堡国家公园博物馆专题片,《尼西藏陶》入闱2006法国国际陶艺电影双年展,《陶窑》在法国国际陶瓷艺术电影节上连获两奖(文化遗产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
但拍电影还远远不是李见深所要的。搞陶艺的李见深所热衷的,是电影里与陶瓷相关的文化而非电影本身。接连几部影片的成功,给了李见深巨大鼓舞。
三宝村
由此,他开始了另一个乌托邦式的实验:用这座城市废弃的“垃圾”,在三宝建陶艺村。
景德镇三宝村
三宝强调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纽瑟姆所言,三宝是一个让人放慢脚步和思想的小村庄。
最终,三宝做到了!幻想千年前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的那种悠然自得,如今的三宝可以说是它的现代版。这样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但是三宝又和它们不一样!
“三宝的概念就如同一朵形而上的云,它下了几滴雨,湿了一地,就不知道能不能形成雨季。”李见深说,他对自己做的事情深信不疑,绝不后悔,并充满热情。
三宝村
李见深一边砍柴,一边指着旁边的黑公鸡说:“我觉得它长得不错,就坐长途车从贵州把它带了回来。”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伙伴,都是三宝必不可少的艺术品,也都成为李见深的标志之一。怪不得,李见深还有一个名字——李三宝。
李见深在三宝村
三宝村,世外“陶”源
一瓷一罐,一草一物,都充满着原始的味道,在此繁衍演变了上千年的瓷文化,散发出它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气息。
如今的三宝村已经成为了来景德镇必打卡的地方。相信来过此处的人,一定不会失望!
三宝就是这样,借来一处江南的山水,在景德镇的清静一隅构筑起的一块诗意栖息之处。什么样的人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它又能够吸引什么样的人对此憧憬与流连。
可以说,三宝村是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艺术的人的“世外'陶’源”。
澳大利亚陶艺家兼作家凯文曾说:“在我去中国之前,我希望发现中国;当离开三宝,我发现了我自己。”
三宝村在景德镇的东郊,距市区有10余公里。是一片依山傍水而建的老式农宅陶瓷作坊院落。
1995年,李见深用自己积蓄的1万美元买下这个叫“四家里”的几幢农舍。将它改造成兼具陶艺创作、研修、食宿、美术馆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三宝国际陶艺村。
其实在这之前,这里本就是有人居住的。只是这些土墙、木头搭建成的房子,早就不适合人居住了,村民也正计划如何从这里搬离。
在李见深及同伴的打理下,这座不知已存在多久了的村子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于是,溪边开始有了用水作动力的舂瓷土的水碓、做坯的辘轳、烧瓷器的柴窑……
当你走进三宝,你会发现:房子里看不到铝合金或者塑钢门窗,很多墙面还是原始的干打垒,甚至连柱子、板壁、桌子、木凳上都看不到一点油漆的痕迹;横梁上到处可见民间已经不再延用的竹制菜架,上面搁着造型各异的碗盘;
板壁上,随意地挂着几件蓑衣、斗笠,还有一两盏未擦净油迹的马灯;还有混杂着石块的黄泥地、用废弃门板改造成的笨拙饭桌、沧桑的陶缸和陶缸里面随时会粘上衣服的芦花……
三宝,提供了除了钢筋水泥之外的风景
这样的设计,也为那些因为速度过快而喘不上气来的人,提供了除了钢筋水泥之外的风景。
除了生活区之外,这里还有工作室、陶艺馆。这里有当地最好的瓷土、传统的制瓷工具、烧木柴的窑,还有教你手艺的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似乎浓缩了这座城市所有还能感受到的历史。
曾经那个原生态、依山傍水且只有四户人家的小自然村,经过李见深漫不经心的改造,如今成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
如今这里已吸引数千名各国陶瓷艺术家交流创作,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对于“村长”李见深来说,三宝更像是一个生活博物馆,当质朴的砖木房和满是陶瓷与绿植的院落出现在眼前,人的心情也随之变调为乡村频率。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间或有陶瓷碎片组成的图案镶嵌其中,石礅和房瓦上长满青苔,愈加增添古朴、宁静的气息。
悠悠的小河、微暖的轻风、打在土墙上的柔光,这一切都让你不管不顾就想慢下来,喝口茶,晒晒太阳......
这样的三宝,这样的生活,也许正是现在很多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现在,三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世外“陶”源,完全达到了李见深当初的目标,但这一切绝非“偶然的冲动”后的结果。
从七十年代,经历了不一样的中国发展历程,到1978年第一次“景漂”,再到回国后景德镇造村制陶......如今的这一切,与李见深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见深
1959年生,江西九江人。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5年毕业于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的州立陶瓷学院。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家村主持人、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创建者、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陶艺大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协会成员、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
李见深(左二)在艺术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