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
如何充分理解与尊重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当诸如癌症之类的重疾来临,是一味地追求延长生命,还是选择“缓和”与“舒适”?
近些年,一种名为“缓和医疗”的概念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人们常常因它的命名而将之与保守治疗混为一谈,其实不然。
缓和医疗是指针对那些因严重疾病而遭受健康相关重大痛苦的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生命末期患者所进行的积极的全人照护。旨在提高患者及其亲友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
1967年,英国建立了“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医院”,专门收治终末期患者。1987年,缓和医疗被英国政府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专业学科。
20世纪80年代,缓和医疗进入我国。然而,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缓和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这其中有哪些原因?我们该如何提高大众和临床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的认知程度?如何让缓和医疗更加规范、科学地发展起来?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国,缓和医疗有多个名字,包括姑息治疗、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安宁疗护等。
其实,这些命名只是不同组织在不同时期对于缓和医疗的命名,其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大的概念。然而,诸如姑息治疗、临终关怀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名称确实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缓和医疗的发展。因此,近些年,国内很多学者一直建议,以“缓和医疗”作为统一的称谓。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缓和医疗的“四个反对”,即:
缓和医疗应被视为一项常规的治疗计划。比如,我们给患者制订疾病治疗计划时,也需要制订对症支持治疗计划(包括心理支持、疼痛治疗、营养治疗、社会支持甚至是社工支持等),这个计划就是缓和医疗计划。由此可见,缓和医疗不只是医疗人员的任务,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加入。此外,缓和医疗不只适用于癌症或终末期患者,对于所有慢性病如帕金森等疾病患者也同样适用。遗憾的是,WHO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只有14%的患者得到了缓和医疗服务,而且,这些患者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量患者没有得到缓和医疗服务的原因可能包括: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不够(例如,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管理与应用),以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为主的缓和医疗服务模式未能有效推行,儿童几乎无法得到缓和医疗服务,“以人为本”的缓和医疗核心理念未能被广泛认知与理解等。发展缓和医疗,首先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卫生领域的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从医学服务角度,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完善医疗资源保障制度,并鼓励全社会参与。近些年,我国从国家层面发布了多个与缓和医疗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等与缓和医疗结合起来。国内成立了多个缓和医疗相关学术组织。各地的缓和医疗病房相继出现。儿童缓和医疗也得到了发展。接下来,我们还期望国家能在缓和医疗的医学教育、科研支持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虽然,我们离将缓和医疗全面整合到主流医疗服务中仍有不小的距离,但我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一切都有了希望。
21世纪以后,伴随着我国镇痛事业的起步与发展,缓和医疗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缓和医疗作为一种支持医学,应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
从狭义角度看,缓和医疗主要指终末期癌症患者的镇痛、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而从广义角度看,缓和医疗应从患者确诊时就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例如,在早期肿瘤患者的对症处理、手术后的功能康复、心理重建、并发症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应有缓和医疗的理念作指导。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对于缓和医疗缺乏认识。而不少临床医生缓和医疗理念的欠缺,可能与医疗制度现状和临床医生的治疗目标有关。不少医生一味地将延长患者生存期视为唯一的治疗目标,而对于患者的疼痛、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问题缺少关注。
缓和医疗在国内能得到怎样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医疗体制的完善程度、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重视与尊重情况、医护人员的治疗理念与共情能力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虽然缓和医疗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当谈及缓和医疗的具体操作,就不得不提癌痛治疗和营养支持这两大缓和医疗的“重头戏”。但是,目前各类医疗机构里的各级医生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仍有不规范现象存在。其中,癌痛治疗不规范现象较为常见,主要包括癌痛评估不及时等。不可否认,当前许多临床科室都能进行肿瘤患者诊治,但如何实现收治肿瘤患者相关科室的癌痛管理均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如何让癌痛患者在各级医院、各个科室均能得到规范化诊治,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医院针对全体医师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讲座,由肿瘤内科医师担任讲者,对包括肛肠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介入科、血液内科、放疗科等重点科室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训。同时,医院的门诊系统强制要求对所有肿瘤科就诊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如有疼痛症状或需要处方麻醉药品者,则必须对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有无药物副反应等进行记录。作为缓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的营养治疗和支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研究显示,伴有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而在提升营养支持能力方面,临床医生要掌握以下几点:一是学会做好营养筛查和评估,识别出营养不良患者。二是掌握营养治疗指征,对于手术患者、放化疗患者、终末期患者要采用个体化处理。三是启动与患者治疗计划相配合的营养治疗方案,给予患者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四是防治肠内或肠外营养治疗并发症。事实6:儿童仍无法获得姑息治疗(主要由于贫穷地区儿童无法获得)。
(注: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站中,将“Palliative Care”翻译为“姑息治疗”,并指出,姑息治疗是在各级医疗服务中以人为本综合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减轻痛苦,无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癌症、重大器官衰竭、耐药结核病、终末期慢性病、极早早产儿或是因年老而产生的极度虚弱等。)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教授 于世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潘宏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吴世凯
健康报记者夏海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