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中的社会现实:帝王为啥总要杀掉有功之臣?

古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似乎无论何时、不论何人,都是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都难。

小时候看《大汉天子》还不懂事,觉得东方朔在帮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之后,就抱美人归去、隐逸江湖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长大后才明白,东方朔的选择才是于自己有利的“最优解”。

因为帝王总会在帝位稳定之后杀掉有功之臣——无论是出于忌惮、还是为子孙除权臣,开国功臣们总是最容易被“牺牲”的人。可这是为什么?帝王为啥总杀掉有功之臣,博弈论中的社会现实必然可以解释一二。

博弈论:如何取胜

很多人都听说过博弈论,但是却说不清博弈论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光听名字,“博弈论”似乎是一种关于赌博、胜率的理论,不过,实际上博弈论是一种数学、一种运筹学。

人们用博弈论来分析、预测人们的行为,并根据实际行为研究优化策略,从而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生物等多个领域进行预测。简单来说,博弈论就是研究对局中如何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举个例子,两个人石头剪刀布,其中一个人说:“我下一把出布。”那么另一人要不要相信他呢?这便涉及到了博弈论。

如果你选择相信,那么你出剪刀就能赢;如果你觉得这是“兵不厌诈”,那么你就得出布,因为对方表示自己要出“布”,就是为了让你出剪刀,对方实际上出“石头”就会赢你,而你只要出“布”,就能赢了对方的“石头”。

这是一种博弈,大家都会,把这种博弈上升到理论,就是博弈论。博弈论中有几个要素,来帮助我们分析整个博弈过程。

首先是局中人,局中人就是参加博弈、有决策权的人,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其次是策略,因为在一场博弈中,每一个局中人都会有实际可行的的行动方案,这个方案会指导局中人的整个行动,那么一个方案便是一个策略。

再次是得失,一局博弈结束,结果就是得失。每一个局中人在博弈结束后的得失不仅与自己的策略有关,也与其他人的策略有关。最后,对于参与博弈的人来说,存在着一博弈结果。当然,最重要的是,博弈论中还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假设,脱离了这几个假设,博弈论的研究是非常难成功的。

首先,博弈论假设决策的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并且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个假设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参与博弈的主体不理性,那么他的行为就是无法预测的。

其次,博弈论假设完全理性是共同知识,这一点就是说,也就是说他无所不知、具有完备的知识,且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进行研究。

最后,博弈论假设每个局中人都对所处环境和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有正确的信念与预期。也就是说,大家都没有误解,可以正确理解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行为,这样每个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博弈论是怎么看待帝王要杀掉有功之臣这个问题的呢?

三姬分金:多人博弈

科普网红李永乐老师在一期视频里,就用了博弈论这个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他采用的案例,是一个名叫“三姬分金”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这样的,前情提要说韩非子到一位大将军处索要军饷,正好遇到大将军的三个妃子在玩分金币的游戏,韩非子便提出“这个游戏不好玩,我们可以玩个更刺激的游戏!”韩非子的游戏有多刺激的呢?

韩非子

还是三个妃子分金币,不过这一次三个妃子是分100枚金币,而且分配方案还要他们自己提出来。

提方案要按顺序来提,A先提出方案,如果提议没有获得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通过,那么就要处死提议的人——也就是A;接下来B继续提方案,如果还是没有获得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通过,那么就处死B……以此类推。

还记得博弈论的假设吗?我们假设三个妃子都是理性的、利己的、也具有共同知识和正确认知,那么最后获得通过的是什么方案呢?是A的方案。没错,即使A提出自己独得100金币,B、C两人一个金币都不能拿,她的方案还是会被通过。

理由很简单,因为B知道,如果A的方案不被通过的话,自己一定会死。仔细思考一下就知道,假设A已经被处死,那么就该B提出方案,而此时参与博弈的人只有B和C,只要C不同意B的方案,那么B一定会被处死。

而即使B提出将100金币都给C,C也可能不会同意这个分金币的方案,因为杀死B还能令C独得大王的宠爱。所以,B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哪怕一个金币都分不到,也会同意A的方案。到这里还不明白和帝王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接下来就到了。

李永乐接着讲,假使这时候大将军M也参与了这个游戏,那局面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大将军拥有先提议的权利,那么大将军就会提出这样一个方案:“M得98枚,A得0枚,B、C各得1枚金币。”而这个方案也一定会被通过。

因为B和C如果不同意这个方案,那么她们就会连1枚金币也得不到——回忆一下,如果M被处死,就该A提方案了。

这么一来,我们就说大将军M在这个游戏中拥有“先手优势”,他地位高、拥有先手优势,而他选择拉拢B和C,B和C我们称之为什么呢?我们称之为底层人士——她们只能获得1枚金币,即很少的利益。

那么A很显然,就像是有功之臣了——他们居于帝王之下、平民之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也很容易获取一定的利益。为什么帝王总是要杀掉有功之臣?因为他们很容易在博弈中影响自己的地位、利益。

共谋:充满了反悔的可能

博弈论为了进行理论研究,简化了许多现实中存在的因素,例如感情、人性等等。但道理始终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否认确实有许多功臣在获得了地位之后总觉得自己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甚至威胁到帝位。

而帝王则像是三姬分金中的大将军一样,时刻要提防着功臣拉拢其他人,谋取自己的帝位。

虽然许多臣子从未有过这种想法,但站在帝王的角度来看,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起了这种心思,而一旦功臣有了这样的心思,想要取代自己是很容易的。因而帝王们大概也是会抱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想法,做出这样我们看起来十分残忍的事情。

在过去,帝王可能杀掉有功之臣;在现实中,大副可能杀掉船长取而代之,因此聪明的公司老板总喜欢笼络普通员工,而非中间管理层,这样老板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与此同时,李永乐还讲了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共谋。因为其实A、B、C三人是可以坐下来好好协商的,例如她们可以商量说三个人联合起来把大将军“干掉”,每个人拿33枚金币,剩下1枚扔海里——彻底公平。

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有人反悔呢?在博弈论中,是这样看待共谋问题的:假设这种博弈是重复的、有好几局,那么大家就不能后悔;而如果这种博弈只有一轮,那么共谋人一定会后悔。

简单点说,在上面的共谋里,A一定会后悔,因为只要干掉大将军M,拥有先手优势的人就是A了。所以你看,这也是帝王想要杀掉有功之臣的理由:假设自己死了,那么有功之臣是很有可能“谋反”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当然也发生过,王莽篡国就是其中一件。

王莽篡国

因而,从博弈论来看,帝王杀掉有功之臣是一件最为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当然,这也许不符合我们的情感倾向,但登到那个高位、将巨大的利益和情感相比,大概情感还是不值一提的。

这大概也就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因此心动而抛弃友情、爱情、亲情等等情感,或者是背叛自己亲近的人。人类原本就是一种利己的生物,许多人说,“你没有动心,是因为利益还不够大”,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有时候,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不要那么利己、不要那么看重利益,多为他人考虑一下、甚至放弃一些利益,也许这样才能令我们“不忘初心”,始终是那个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