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书法

汉韵书法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其风格刚柔并济、圆浑挺拔,对汉字的标准化、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李斯 《峄山刻石》

2、蔡邕字,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东汉灵帝好书法,于是书法名家辈出,以蔡邕为第一。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其笔迹流传至今日的,有《郭桂宗碑》与《西狭颂》等。

蔡邕 《熹平石经》

3、张芝字,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生年不详,字伯英。

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传说他曾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逸话。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 《终年帖》

4、钟繇字,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人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秦汉以来第一人。他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流传下来的笔迹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以《宣示表》为最佳。

钟繇 《宣示表》

书法是晋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魏晋一代,文采风流,所以才产生了卫夫人这位著名的女性书法家。

5、卫夫人字,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订定笔划顺序而闻名。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 《近奉帖》

6、王羲之字,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慕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是书法的大成者,历代书法家无不推崇其为第一人。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传的《乐毅论》和《黄庭经》是小楷,《兰亭序》是行书,《十七帖》是草书。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7、王献之字,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二王父子对楷行草三体的完善功不可没。

王献之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以行书和草书闻名。流传至今的笔迹,以小楷《洛神赋》最为著名。

王献之 《中秋帖》

8、智永字,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王羲之七世孙,人称"永禅师"。善书法,尤工草书。

其笔迹有《真草千字文》。

智永 《真草千字文》

书法的演变发展,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唐玄宗等爱好书法的皇帝辈出,进入了黄金时期。

唐朝设书学,以书法优劣录用人才,并且使用楷书作为通行文字。于是书法名家辈出,达到了书法发展史的一个高峰。

初唐时有贞观四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9、欧阳询字,如虎饿而愈健。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出自王羲之门下,八体之书,无一不通。但后人最为看重的是他的楷书,以其书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碑》最为出名。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10、虞世南字,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年幼学书于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续魏晋之脉,启盛唐之风。

其笔迹,以《夫子庙堂碑》与《汝南公主墓志》等,最为有名。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11、褚遂良字,如孔雀归佛,花散金屏。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体。有人说他是唐代书法的唯一者。

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12、薛稷字,如雏鹄具千里之志。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唐代画家,书法家。

师承褚遂良,亦有新奇,当时即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

薛稷 《信行禅师碑》

到唐玄宗时期,由于玄宗喜好丰满的字体,于是肥而整的字体,大为流行。

如颜真卿、李邕等的风格,都属于这类。

13、颜真卿字,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善诗文,著作甚富。

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节义显著,书法风格极其温厚,曾被称为正人的模范。但其书法风格变化无穷,有"一碑一面貌"之说。

其作品,楷书以《宋璟碑》、《中兴颂》等为著名,行书则是《争坐位帖》和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颜真卿 《祭侄文稿》

14、李邕字,如熊肥而更捷。

李邕,678-747年,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字泰和。

善楷、行书,尤长碑颂,曾被人称为"书仙"。

其书法个性明显,左低右高,笔力遒劲,舒放有险峭爽朗之感。董其昌有"右君(王羲之)如龙,北海(李邕)如象"的话,认为可以与王羲之并称。

李邕 《李思训碑》

到了中唐之后,书法风格又一变,渐渐推崇清劲之风,柳公权即其代表者。

15、柳公权字,如关雎挚而又别。

柳公权,778-865年,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楷书四大家"之一。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 《玄秘塔碑》

16、张旭字,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

张旭,675-约750年,字伯高,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书法与怀素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性好酒,《旧唐书》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

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张旭 草书

17、怀素字,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以"狂草"名世。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怀素《自叙帖》

18、孙过庭

孙过庭,646-691年。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

孙过庭 《书谱》

19、李阳冰字,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

李阳冰,字少温,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 《三坟记》

20、杨凝式字,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 《韭花帖》

宋代书法,可以说是苏轼、黄庭坚、米芾的舞台,对于唐代书法风格进行改变,以重意态为主。蔡襄虽然依然维持唐代风格,但终究抵挡不住这股新的潮流。

四人并称苏黄米蔡,为宋代四大家。

21、苏轼字,如丙吉问牛,能持大体。

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

苏轼书法以行书、楷书为长,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浪漫之趣。

传世墨迹以行书《醉翁亭记》和《黄州寒食帖》最为有名。

苏轼 《黄州寒食帖》

22、蔡襄字,如子阳据蜀,徒饰銮舆。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

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蔡襄遵守唐风,深得虞世南精髓,曾被人称为可居于"宋代颜真卿"的位置,但似乎更多是在讥其固守。

蔡襄 《澄心堂帖》

23、黄庭坚字,如梁武写经,心仪利益。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其书法宗法晋唐,深受周越、怀素、颜真卿、苏轼等影响。

风格近似柳公权,最重风韵。

黄庭坚 《松风阁》

24、米芾字,如张汤执法,比用重轻。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40岁前,刻苦研究古人书法,所以对他的书法有由"集古字"而来的评语。40岁后,融合各家风格,纵横变化,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蜀素帖》《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 《研山铭》

宋代书法,可以说是苏轼和米芾二人的舞台,最具特色的,是行书和草书巧妙的点。

25、赵佶字,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即宋徽宗,1082-1135年。

自创"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赵佶有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赵佶 瘦金体秾芳诗帖

26、赵孟頫字,如挟瑟燕姬,矜宠善狎。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有"简札如羲之,碑版如李邕"的美称。

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

27、鲜于枢

鲜于枢,1246-1302年。

兼长楷书、行书、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与赵孟頫齐名。

鲜于枢 《论草书帖》

明朝的书法风格受赵孟頫影响,优美的多,刚健的少。其特征在于精工行楷书。明朝行楷多属于赵孟頫的流派,草书则属于张旭、怀素的流派。

28、祝允明字,如戎人砑布,不知麻性。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

擅诗文,尤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祝允明 杜甫秋兴

29、文徵明字,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

文徵明,1470-1559年。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 行书七律诗轴

宋代书法,溯及于晋唐,到了明末,有四家出现,即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四人。之后王铎也出来了。

30、董其昌字,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

董其昌,1555-1636年,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其风格以颜真卿为主,而大字学李邕。其见识之高,有"凌于米元章而置赵子昂于眼下"的评语。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 《白羽扇赋轴》

31、张瑞图字,侧锋刚腕势雄奇,狭巷兵回相杀时。

张瑞图,1570-1644年,明代官员、书画家。

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南张北董"之号;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

张瑞图 《西园雅集》

32、王铎字,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明末清初书画家。

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 行书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承明代余风,加上康熙的偏好,董其昌的书法大为流行,其次是米芾。

到乾隆嘉庆时期,乾隆深爱赵颜风格,于是以赵孟頫为流行,杂及颜真卿。这时帖学兴起,比较著名的有刘墉、张照、王文治等人。道光之后,碑学兴起,代表人物是邓石如。

碑帖之争头绪纷杂,限于篇幅,就不涉及了。

33、刘墉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

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尤善小楷,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刘墉 《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34、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

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

其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以风韵胜。

王文治 《唐寅题画诗》

35、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工四体书,尤长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其篆书字形方圆互用,姿态新颖,笔力深雄,婀娜多姿,体势大度,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骨力坚韧,称为神品。

篆从隶入,隶从篆出,自成一家风范。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 《隶书作太元传》

书法名帖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些个性鲜明的书法名帖,记录和书写着中国中国书法的心路历程。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是人类的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书法人不可遗忘的。

巫言鬼语——楚帛书

《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肃然景仰巍峨气象——峄山石刻

《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方直之中显圆巧——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

曹全碑书法欣赏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

行笔真如野鹤闲鸥——石门颂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草书学张芝——冠军帖

现在能够看到的《冠军帖》已是刻本,6行,32字,刊于宋《淳化阁帖》。

打开《冠军帖》,就有纵横气势扑到眼前,疾驰中笔法奇诡多变,回转勾连、舒卷各得其宜。南朝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称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断和连的交替是张芝笔法的一个要点,合适则连起,不合适则断开,随意所至。

《二希》之冠首篇——荐季直表

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皇向急就章

今传皇象《急就章》拓本,系明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所谓《松江本》,其它古本未见流传。启功先生所收藏的明拓《松江本》是所见到的较佳拓本。《松江本》原石现藏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古雅墨气如新——出师颂

《出师颂》是汉代索靖创作的作品。

《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墨色有绿意——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经《清河书画舫》著录。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初学《黄庭》 恰到好处——黄庭经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 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今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王氏家风漏泄殆尽——姨母帖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天下子敬第一帖——中秋帖

《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草书3行,共22字。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雄秀惊人无卜神品——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唐代摹本,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沉稳中的活泼——新月帖

《新月帖》为《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五帖。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所书。

宋代《宣和书谱》评价王徽之书法'徽之作字,亦自韵胜,羊欣谓尤长于行草,信不诬矣。律以家法,在羲、献间持未可以甲乙论云。'王徽之与王献之的审美道路不同,虽然兄弟二人都继承其父王蒙之的书风,但王献之的创造性使他独树一帜,王徽之则守成的因素较多,不似王献之以气胜,故《宣和书谱》称王徽之:'作字亦自韵胜',为中肯之见。

尽露晋人韵味——伯远帖

《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珣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伯远(一说《伯远帖》之伯远者,乃王珣堂兄弟王穆也。)的一通书函。被称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董其昌赞曰:'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南碑之冠——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休兼众妙——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隋代僧人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险劲瘦硬自成一家——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欧行第一书——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赞许备至。

关于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有人提出疑问。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杨仁恺断为真迹,并把年代限定在贞观初(627-641),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这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复归平淡以含蓄胜——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有数种,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故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贞观七年(633)刻成,无撰写年月。

用笔之法千变万化——大字阴符经

楷书,墨迹本,共96行,计461字,传唐代褚遂良写于唐永徽五年(654)。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等鉴藏印。其书字笔画瘦劲,但结体宽博,尚保留隶书的笔意。小楷本和大楷本皆有说法,难以断真。其中,小楷本的楷法端妍,《越州石氏帖》有摹刻,字体细小如'蝇头',行字茂密又疏朗舒适,从严谨的笔法中可见魏晋之风韵。而大楷本则笔力劲健,形态多姿,风流倜傥,沉着而畅展。此外《大字阴符经》有许多行的笔意,如起笔直下与收笔的引带都加强了字内的联系,使其更为生动活泼。

行书入碑由此出——温泉铭

《温泉铭》为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拓本,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原石已遗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

点画之间现丈夫气概——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则天,唐朝女皇帝。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碑文创作于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

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有唐第一妙腕——书谱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挫万物于笔端——文賦

《文赋》是晋代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

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意物文'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应处理的两大难题。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以及写进入写作过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投入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而获得形象准确的语言,极为艰难,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又论述文体多样性的成因,分析十种文种特征,论作文时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说明创作的艰难,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作用。

气壮山河化柔为刚——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 (730) 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传说为李邕生托名)勒石。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

此名碑历来为人称颂。明王世贞说:'《岳麓寺碑》胜《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评价极高。此碑的特点:用笔方面,由于李邕博采魏晋时期钟、王书体和北朝碑刻书法之长,所以落笔坚实,谨严而开合得体。在结字方面,结构宽博,向四面开放,中宫紧缩,充分体现了李邕行书奇崛多变的艺术特色。

纵笔如飞狂客风流——孝经

《草书孝经》 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无署款。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

龙章凤姿——鹊鸽颂

飘飘乎有仙气——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是唐代张旭创作的书法作品。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锋芒利如欧冶剑——自叙帖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沉痛切骨天真烂然——祭侄稿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固是鲁公得意笔——东方朔画赞碑

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为书法艺术珍品。该碑原存陵县县政府院内。

书贵瘦硬方通神——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因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之称。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用笔在心心正笔正——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碑文记录了回纥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碑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更增添了此碑的艺术价值。柳公权书写的碑文,其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故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

落笔洒篆文——三坟记

《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年 )刻。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韭花帖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为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

神仙起居法帖,书于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杨凝式时年76岁),当属其晚年代表作。卷前有题签'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墨迹',帖后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张孝思题记及楷书释文五行。

《神仙起居法》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墨迹珍品。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人贾似道、手中,至明代被江阴葛惟善收藏(《清河书画舫》称曾被'郡入王氏所藏',并经张徵、葛惟善、项元汴之手),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肥而不剩肉——同年帖

《宋李建中同年帖》是宋代书法家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

《同年帖》又称《金部帖》、《披风帖》。此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取敛势,圆转飘逸。后人评价:'西台(指李建中)书去唐人未远,犹有唐人余风。'其书风实开宋人尚意之先声,若与个性鲜明的宋诸家相较,则以典重温润取胜。

神清骨冷无由俗——自书诗帖

文徵明行书赏析《自书诗帖》手卷,纸本23×192.5cm,嘉靖辛卯(1531年)作。此卷作于嘉靖十年文徵明六十二岁时,尖毫硬笔,笔势劲利、宛转生姿,峭拔遒丽。俊秀爽利而结构严谨。全篇张弛有度,一气贯之,功力与心绪皆可见于笔墨间。

文醇笔劲既美且箴——道服赞

范仲淹《道服赞》,小楷,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以前。

端劲高古容德兼备——澄心堂纸帖

《澄心堂纸帖》,尺牍,纸本,1063年作,北宋蔡襄书,行楷,纵24.7cm,横27.1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为南唐后主李煜监制的宣纸,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笔落惊风雨——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纸本、草书,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僧人文益的语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听松涛韵得佳作——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项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

运笔如挥快刀利剑——虹县诗

虹县诗卷》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 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 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

神气飞扬 米氏墨皇——珊瑚帖

米芾《珊瑚帖》,行书。又名《珊瑚笔架图》《珊瑚帖》,《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又名《珊瑚复官二帖》。纸本墨笔,分别为纵26.6cm,横47.1cm;纵27.1cm,横49.9cm。

《珊瑚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迹。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前人对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论: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屈铁断金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

《闰中秋月帖》作者是宋徽宗赵佶, 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是很多皇帝无法与之比拟的。因此,后人戏称赵徽宗是“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这位钟情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皇帝在这一领域也确实建树不凡。他能书善画,并下令刻帖雕书、将书画列入科举科目、兴建画院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书画的传承和发展的。他所开创的“瘦金体”成为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家派别和一体风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