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的天津缘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天津缘

天津  张曼君

我的籍贯是河北省丰润县,而我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天津人,和平区陕西路144号是我住了18年的家。

我家的房子不大,院子也小,但那里让我魂牵梦绕,那是我梦中经常出现的地方。我从很远、抑或是很近的地方走到那个院子里,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妈妈在忙来忙去。我敲门,敲了又敲,妈妈就像没听见,根本不理会我。我急了,大声喊着妈妈,却一下子惊醒过来,满身是汗,再也不能入睡。我记得万全道的那个早点铺,那不停地翻滚着的、冒着热气的豆浆和炸得金黄喷香的大餜子;我也记得,我和姐弟妹妹手里攥着妈妈给的零钱,走到包头道的小人书铺,在人头攒动中挑出几本最喜欢的小人书借回家看。我还记得,每到下班时间,我都会和妹妹或弟弟站在门口,朝着鞍山道的方向翘首以盼,盼着爸爸下班。我清楚地知道,陕西路144号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暖暖地融化在我的血液里,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陕西路144号在鞍山道和万全道中间,左边100多米是万全道,右边100多米是鞍山道,它属于日租界。我家周围有好几个大院儿,对面的65号据说是阎锡山的公馆。那些大院儿里的布局各异,深邃悠远,是我们藏猫个儿的好地方。我们经常在那里藏得灰头土脸,跑得满头大汗,不想回家,忘了吃饭。除了这些大院,鞍山道上的“大罗天”也是我们的乐园。  出了家门右拐,就走到了鞍山道,再左拐,走一个小路口就是山西路。在鞍山道和山西路的交口,有一座神秘的大楼。说它神秘,是因为时时有门卫把守。那时候,这座大楼叫“天津日报”。好奇心驱使我多次在门前偷窥,终未得全貌。此楼和旁边的一所学校所占的位置,曾经是著名的游乐场“大罗天”。楼很高,下面有一大片空地,儿时觉得它好大好大,那就是我们心中的“无边无际的大罗天”。白天,我们在那里跳房子跳绳跳猴皮筋儿,跳得精疲力尽。晚上,靠墙的一排报箱灯光亮起,那里的夏天,风儿习习,是我们每天必去的避暑胜地。

大弟淘气,经常蹦上天津日报门前的台阶,绕着上面的柱子跑来跑去。这样的行为,一次次地被门卫阻止:“这是嘛地方儿?那边儿玩儿去!” 谁知大弟长大后成了“日报人 ”,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入那个门儿。我就没有这般幸运,一次去大楼里找一个在里面工作的同学,先被盘问,后又登记,还要打电话确认,才能真正进入那个门儿。见到同学不禁感叹:你们这里,还像我小时候那般“戒备森严”!

大楼的斜对角有一个院子,它曾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露香园”,后来改名为“张园”,它是“中国近代陆军第一人”张彪于1916年创建。1924年,孙中山携夫人北上与冯玉祥将军共商国计,下榻于“张园”月余。1925年,末代皇帝溥仪带着全家老小、宫女太监一起逃到天津,“张园”则成为溥仪的“行宫”。他选择的住房及新床摆放的位置,与之前孙中山的住房及床的摆放位置竟然分毫不差!一个是民国之父,一个是逃亡逊帝,道不同,命各异,在“张园”的不同时间里,选择了如此相同的栖身之地,这令人称奇的细节,造就了“张园”的传奇。

出了家门走到鞍山道,右拐不远处,也有一个大院子,那就是闻名遐迩的“静园”,溥仪在“张园”居住四年后搬到这里。此园原名“乾园”,为了“静以养吾浩然之气”,溥仪将园名改为“静园”。它占地三千多平米,儿时心里的“静园”就是一个有漂亮洋房的大院子。院内草木茂盛,杨树遮天蔽日。院子的大门总是关着,只开旁边的一个小门。虽无人看守,但小小的孩子推开那个有一点沉重的小门也是需要胆量的,每一次都要先探头探脑,再小心翼翼。我们常在秋天叶落时推开那个小门,在沙沙作响中寻找健壮的树叶。几个口袋都装满,再也塞不下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到家后,揪掉叶片留下根儿,焖熟之后,它就成了又粗又大、战斗力极强的“老根儿”。“静园”的老根儿和别处的老根儿一较高下时,必是赢家。

我家周围有那么多的“院”,有那么著名的“园”,那种深邃,那种文化,儿时并未有过多的感受,现在想起很是自豪。

我出生的时候白白胖胖,五岁以前,一直强强壮壮。五岁时出了麻疹,自此,我就成了家里的小病秧儿。那个年代,出麻疹是很普通的事情。可我这个普通的麻疹出好了之后,没有给妈妈留一点歇息的时间,又出了一脸的黄水疮。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腿突然不会走路了,妥妥地瘫在了床上。自己没有摔跤,别人没有碰到,为什么就走不了路了?妈妈心急火燎,抱着我四处投医,最终还是离家不远的甘肃路卫生院医好了我的黄水疮,治好了我的腿。我的脸上没有留下疤痕,我又重新活蹦乱跳。因为我的病,因为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因为有一位杨正权医生,甘肃路卫生院就成了妈妈看病必去的医院,也基本上是唯一去的医院。

甘肃路卫生院在多伦道242号,这座院子是杨正权的私人宅邸。1924年,她买下这座占地一亩九分一厘的宅院,与同学何震女士共同创办了“震权诊所”。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声誉极好。1937年,日寇侵华入津,看上了她的宅院,派人与她“洽谈”租用,作为长官的住所。杨医生义正辞严,宁可搬走,也绝不出租给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她才收回自己的房产,“震权诊所”才得以重新挂牌开诊。解放后公私合营,诊所转为国家门诊部,成了甘肃路卫生院,杨正权医生依然日日坐诊,服务百姓。而她的这座私宅,几经周折,最终也没能让自己安然地居住其中。1966年,85岁的杨医生,更是在一间占地八平米、油毡顶、无卫生设施的储藏室里居住了11年。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以如此高龄,被医院安排清扫公共厕所,每月只有二十元生活费。不管待遇怎样的不公,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她都坦然以对。虽然不能出诊治病救人,每日依然把阅读英文医学书籍作为功课,依然把医学事业视为生命。99岁,她因脑血栓卧病在床,八年后逝世,享年107岁。

作为著名的医学博士,杨正权医生所经历的生活上的苦难、精神上的折磨、不能治病救人的煎熬,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她始终平静安详,始终以微笑示人。她的一生,承载了社会变迁带给她的沉重,想想我们曾经的痛不欲生,在她的沉重面前,竟感觉如烟云般轻盈。

小学毕业后,妈妈让我上了南开女中。学校离我家非常近,从鞍山道走到甘肃路,往左边一拐弯儿,很快就可以走到。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希望我将来当医生。因为南开女中的校址在1958年前是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中学,改成南开女中后,旁边的院子依然是医科大学的一部分。妈妈觉得,南开女中与医科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上医科大学会方便些。虽然我的一生都在医学的边缘徘徊,但一直没有让妈妈的愿望实现。多年后妈妈还和我开玩笑:“原来想让你从南开女中毕业后,一翻墙,就跳到医科大学。没想到,你一煽翅膀,就飞到了内蒙。”现在想起妈妈的话,还是内疚满满。因为,如果我能加把劲儿,妈妈的愿望或许就能够实现。

南开女中是被尊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造者”——张伯苓先生在1823年创建的。他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用一生的努力实践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陶行知先生评价南开学校:“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巨擘”!这样的南开学校,身在其中,深感骄傲。在南开女中听课,是一种享受。老师们治学严谨又幽默风趣,每个老师都是我们喜欢的老师,每个老师的课,都是我们爱听的课。教语文的韩老师用那样的表情、那样的手势、那样潇洒地说出的一句那么普通的话——“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让我总是恍如昨天刚刚听到。以至于后来做了教师,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努力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些许味道。参加南开女中的课外活动,也是一种享受。喜欢球,篮球排球网球垒球应有尽有。体操、田径的训练规范严谨,只要喜欢又肯练,就可以出成绩。吹拉弹唱跳舞蹈,哪一种天赋都让你释放得淋漓尽致。学校没有男生,我们这些女生便有了全面的锻炼。学习了知识,提高了体能,升华了精神层次,理解并实践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虽然我没有机会在南开大学接受教育,但南开女中的三年,也是我一生的自豪。

我虽然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但有时会质疑自己和天津的缘分。一来,我的父母不是老天津人。再者,我十八岁上山下乡,四十五岁重回天津,缺失了二十多年的天津生活。还有,我的先生不是天津人,我的孩子上初中才回到天津。但是,当我回忆着陕西路上带给我无限温暖的家、回忆着让我的童年无比快乐的大罗天、回忆着让我骄傲的“张园”和“静园”、回忆着让我自豪的南开女中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我与天津的缘分。我在离开二十七年后,放弃了内蒙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回来,这就是我解不开的天津情结,这就是天津对我的呼唤,这就是我与天津扯不断的缘分。

张曼君,退休教师,曾任天津市老年人大学“甜园文学社”笔会编辑,文字的业余爱好者。每天写几个字,证明自己的身体,芬芳自己的心。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天津静园

    天津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始建于1921年.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居住于此,更名"静园",寓意&qu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红 豆 缘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红豆缘   广东 朱景 一首"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的古诗,从唐代至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隔代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隔代亲 河北 王友明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抚摸着我的头用亲昵的口吻说:"孙子孙子,奶奶的命根子."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爷爷的故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爷爷的故事 宁夏  罗万军 有时侯,我们怀念一个人,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为了炫耀吹嘘,而是为了念本,为了感恩,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龙多村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龙多村 重庆 文贵杰  一 "潘家湾的土,合坎院子的田,李家湾的豌豆.胡豆不需放油盐.&q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  周乐凯 南京路是天津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面宽阔.高楼林立,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光好似奇妙的幻境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元 宵 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元宵节 宁夏 樊文举 又到元宵,又想起娘捏的荞面灯盏.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我们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