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交故事 ▏公交老大轮渡 此间第一渡船多
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
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绘的一百多年前三镇渡江图,江面上百舸争流。从城市地理看,武汉被长江、汉江所隔而成三大城区,自古以来渡江过河是城市居民的一件大事,水上交通历来依靠舟楫,官家和民间都十分重视。
明万历二年(1574年)湖广布政司在武昌汉阳门外设官渡船3艘,由江夏县配水手12名,这是武汉最早的官办渡船。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湖北全省设救生船67艘,置于江夏(今武昌)、汉阳大江间的渡船达27艘。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江夏县、江汉关监督和汉阳县分别在武昌汉阳门、汉口龙王庙、汉阳东门设官渡,共有木船(俗称红船)28艘,往返于三镇间。可见,历史上武汉很早就有官办的渡船。
而划渡如织的民间木划则一直从唐宋时期划到了1951年,成立武汉划业大队实现集体经营,1958年转入武汉市水上运输公司,1971年渡划归口武汉市轮渡公司。
现代意义上的以蒸汽机为动力、以公司化管理的渡轮问世,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机器做工的轮渡并以公交化运营开启了武汉公共交通的新时代。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公交不同之处,是武汉的现代公共交通初始就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1932年武昌江边的轮渡码头和趸船
曾任汉阳府通判、夏口厅同知、湖北巡警道等官职的冯启钧创办厚记轮渡公司。第一条现代公交性质的厚记公司的航线往返于汉口大王家巷码头(今四官殿)至武昌汉阳门码头。在厚记公司的示范作用下,其后至1926年,商办轮渡公司达7家之多,发展迅速。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成立湖北省航运局,整合了所有的民营轮渡,实行国有公营。共5条航线,24艘吨位不同的渡轮。后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武汉轮渡回到了人民怀抱。
现在,武汉轮渡有9条航线,其中苗家码头到中华路码头为快艇航线;扩大业务范围涉足旅游市场,开辟了长江、汉江两江游的游览观光航线。
公交老大轮渡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 清代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绘当时武汉码头的兴盛和发达。武汉的码头一度多达200多处,仅轮渡码头就有10来处。轮渡码头人来人往,自然有不少精彩故事。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音乐家冼星海与女友热恋,选择往返于汉口武昌间的轮渡为约会之地,滚滚长江东逝水是否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客居武昌的作家老舍先生,常坐轮渡往返于武昌汉口间,为全民抗战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往事如烟,不会随风而去。
轮渡奇人江秉诚
1906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领事水野辛吉所著《汉口》中,这样记叙汉口武昌之间的渡船、班次、渡江资费:汉口与武昌,为长江所隔离,两市区间交通因此受障害不少。加上汉水在这里汇流于长江,江流之中处处皆呈漩涡状。台风或涨水季节,民船航渡颇感危险。虽然平时横渡(长江)仅二哩之航程,但实际上不得不费二小时的时间,即使是武汉两市之间的渡江汽船。面对此问题,一般中国人都因此而感到时间之耗费与航行的危险。
目前,以民营二渡船公司,利记公司和厚记公司,各有小蒸汽机船两只。但是,两市间的渡江乘客超过一半还是选择民船航渡。
厚记公司,系继承仁记公司营业,明治二十九年开业(公元1896年),有资金1万3千两。拥有渡船楚裕号(6吨),楚盛号(6.5吨)二只。春夏每日每艘往返22趟次,秋冬每日往返21趟次。
利记公司,是明治三十三年开业(公元1900年),资金1万2千两。拥有航渡蒸汽机船二只:利江号(7吨),利源号(6.5吨)。春夏每日每艘往返22趟次,秋冬每日往返20趟次。以上4只皆为客船,乘客船价每人50文。
说起武汉轮渡不能不说江秉诚其人其事。
江秉诚(1877——1941),又名常钧,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人。其父亲以贩鱼卖虾为生。江秉诚为长子,6岁入私塾读书,8岁因家境不佳而辍学,先后在当地凌家榨房、邻乡尤拨杂粮行当学徒,后转而习商。因勤奋好学,善于经营,博得顾客信任。商行老板争相聘请,后被一棉花行主聘用,并与其女喜结连理。
沔阳地势低洼,常年遭洪水危害。俗话说“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为摆脱家乡困境,1892年江秉诚只身来到汉口投靠其舅王洪胜,当时王在江夏县同知冯启钧名下当保镖,后升管带(相当于营长),颇有声势。
1896年冯启钧创办厚记轮渡公司,江秉诚上船学徒,后升水手、管帐、大副和船长等职。1913年冯被革职,厚记、利记被赵子安兼并,组成安和轮船局。不久赵故,王洪胜升任局长,江秉诚为局长理事,从此,江秉诚在轮渡业中开始施展管理才能。
江秉诚为扩展武汉轮渡业务,首次采取轮渡多装快跑、多开航班,吸引众多乘客过江,致使其他轮渡经营者逐步关门歇业。随后,为保证轮渡安全、方便和准点运行,率先在大王家巷(今四官殿)码头大兴土木:修建码头坡道,方便乘客上下;设置票亭趸船,岸上购票,验票上船,由趸船上下渡轮。这些举措,改变了渡轮以往沿江滩打桩停靠、搭跳板上下渡轮的局面。
江秉诚还规范营运方式:固定码头上下,固定航线运行,固定开、收班时间。江秉诚开创的新型轮渡营运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据民国九年(1920年)《江夏县志》记载:“有固定地点的码头,以大王家巷为最早。”这是江秉诚主管轮渡业的一大贡献。
清末民初时市民坐小火轮过江须经过岸边与客船间搭的跳板
1922年江秉诚继任安和轮船局局长,将轮船局改组为和春、安和两个公司,和春以武汉轮渡为主,“将军团”孙武、石星川等人渗入和春公司成为股东,安和经营外埠航运。江秉诚自任和春经理,集中精力发展轮渡业,先后开辟和接办汉口至武昌汉阳门航线和武昌平湖门至汉阳东门航线,三镇轮渡航线全部开通,市民都称便利。同时,为扩大客运业务,在内河先后开辟汉口至彭家场、汉口至西流河、汉口至峰口、沙湖至新沟咀(属监利)等航线,以联升、利江,壁源等小火轮行驶。另以利湘、安平,华昌等大轮行驶汉(汉口)宁(南京)、汉(汉口)宜(宜昌)、汉(汉口)沙(沙市)、汉(汉口)浔(九江)等航线,与汉冶萍、尊记等大轮船公司竞争。
江秉诚改进其舅王洪胜高价租船经营的弊端,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发展轮渡业,接办5年中渡轮由3艘扩至9艘,成为当时湖北省第二位船只拥有者,并促成了武汉轮渡业的统一。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成立湖北省航运局,将“将军团”孙武、石星川等在和春的股份收为公有,武汉轮渡改商营为公营,由省航运局直接管理。江秉诚四处奔走,破费无数,始末造成全部破产。
江秉诚经营轮渡期间,个人生活俭朴,但十分关心船员的劳动和生活,经常到船员中嘘寒问暖。江毕生致力轮运事业,不置田产,全家在汉数十年,长期租住他人房屋。家财除大量投资于航运业务外,余则用于社会公益。对民间疾苦常解囊相助,每遇灾年设市施粥。1931年沔阳遭水灾,曾捐米400担、棉衣百套接济难民,并捐款汉口沔阳同乡会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又兴办汉口震旦中学(亦称沔阳中学),任该校常务理事。
江秉诚秉性刚强,具有爱国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不当汉奸,不做附逆”自勉,保持了民族气节。伪武汉特别市市长石星川曾劝他“挂个名,当个官,拿点钱”,被他严词拒绝。自1926年10月轮渡归公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仍关心轮渡的发展。
1941年,江秉诚因心脏病突发在汉口病逝,终年64岁。因家无积蓄,由生前亲友捐款棺殓水运回乡安葬。
本文作者:田联申 袁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