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觉察带入平时的生活?-《精神健康讲记》连载27

白马雪山的微距世界

过度思考的困局

听众:厚薄这个问题,我还不太清楚。另外,我觉得自己身体的左右两边是分离的。

李辛:怎么个分离?

听众:比如数呼吸也好,意守也好,总觉得两边各走各的,虚实松紧都不一样。

李辛:你觉得自己的形体是厚还是薄?

听众:好像左边厚一些,右边薄一些。

李辛:这种情况常有。我因为喜欢打乒乓球、网球,所以我的右边比较厚一点。

你觉得自己的形体是松还是紧?

听众:有松也有紧。

李辛:你觉得自己的意念是松的还是紧的?

听众:有时候松一点,有时候紧一点。

李辛:你的神是偏紧的,身体也不放松,这个要多留意。平时练太极吗?

听众:练的。

李辛:要留意自己练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僵硬的。回家继续练,自然会由紧到松,然后更松,太极对你特别合适。

大家要多留意自己,我们只有了解自己越多,才会更了解别人,我们精神的宽度和广度需要不断拓展。

比如刚才这位同学说他原来是意守,但没有注意周围的情况,这个就属于“闷头打坐”。精神是相对集中而且范围窄小的,等到慢慢训练出既能够意守又能够知道周围的情况,这个神意的范围就慢慢展开了。

这些训练的好处之一,是能够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有全局观,不容易执着在一个点上。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师,第一次踏上讲台的时候,很不巧是给那些年纪比我大的、工作很多年的进修医生上课。当时,我紧张得不得了,写字都是抖的,也不敢看他们,然后不停地写黑板、喝水,粉笔也断了好几次。那就是一个闷头讲课的、窄的状态。我现在能够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到自己和大家的变化。

就像开车,当我们的神意相对舒展的时候,周围有车靠近我们,甚至还没在后视镜出现,你就能感觉到,这就是直觉,直觉在神意比较放松、安宁的状态下会起作用。我们需要练习神意的放松,以及宽度和广度。

“神意”这个东西随时因为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影响而变化,我们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神意是比较集中还是比较开的。

听众们:比较集中。

李辛:你呢?

听众:我觉得还算开的吧。

李辛:作为我的观察,你的神意过于集中了。你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两眼直直地盯着我,像是不想漏过一个词语,是过于认真专注的。但是这种专注是狭窄的,你不太能够同时注意到周围人的反应。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和你左右不平衡有关。

我相信你在工作中也是非常认真的,这是一个好习惯。但万事都是一体两面,长期的过于集中就会有过紧的状态,而且这个惯性会波及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你静坐多长时间了?

听众:有几年了。

李辛:有老师带吗?

听众:没有。

李辛:多大年纪了?

听众:53岁。

李辛:你还是需要调整自己的练习方向和方法。作为五十几岁的人,你的身体算是比较结实的,气血也是比较充足的,但是你的精神比较紧张。神一紧,就像把捆在身上的绳子不断收紧,然后你再用过强的意念去打坐,守这儿守那儿的,这个紧的力量就越来越强。

这部分还是需要小心处理,不然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轻的话,会影响睡眠,或者比如你现在有的这种不均匀的感觉;严重的话,可能对心理、情绪、心脑血管等都会产生影响。

我建议你这个阶段以练太极、散步为主。静坐先减少或者暂停,先学习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自己身心的松与紧,把过度用力的习惯慢慢卸掉。等到有合适老师出现的时候,再练习打坐。

我们的课题主要是关于精神心理的,我想再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我们能够分清自己是在观察还是在思考吗?

听众:我感觉到自己在观察的时候会松一些,思考的时候会紧一些。

李辛:思考有一个焦点,就像拿着一个凸透镜把阳光集中在一个点上,它能把普通的阳光变得炙热。思考不但会聚焦,而且它会有一个回旋、扫描、搜索的功能,它有范围,在范围内,会从这个点跳到那个点,观察类似于你刚才说的在田野上的感觉。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以观察为主还是以思考为主?

听众们:以思考为主。

李辛:你觉得自己是以观察为主还是以思考为主?

听众:以思考为主。

李辛:是的。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或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都以思考为主。所以需要训练自己常常处于既清晰又放松的精神状态,就能慢慢改变过度思考的惯性,否则每天的生活、工作的惯性会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紧。

在城市里生活的现代人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机会比农村要多得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城里的心理医生比较多,被戴上“帽子”的机会就多。

“帽子”这个东西戴上去容易,摘下来难。另一个原因是城里的人“思考”多,肉体训练少,“精神”和“肉体”这两个一不平衡,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机会就多。

对于现代人,要避免自己总是陷在思考当中。你是容易陷在思考中的一类,但是不一定能意识得到。我想问问,你太太对此怎么看?

听众太太:是的,他平时思考比较多,还经常把一件事情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方式来分析。

李辛:如果这样的思考成为一个长期的习惯,那观察世界的维度就慢慢地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窄了。

对于你,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思考,多做肉体的运动,多一些不带分析的观察与感受,减少一些逻辑的、科学的、惯性的思维模式。平衡,是最大的养生。

用意过度的干扰

听众:您刚刚说减少思考的一个方法是多动身体、少动脑,问题是有时候我的脑袋不受自己的控制,止不住就会思考问题。

李辛:你今天爬山的时候想的是不是少一点了?

听众:是的,注意力换了嘛。

李辛:你抓住了关键点——注意力。我们能不能转念,能不能转注意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会不要让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地停在一个点上,要学会跳出来。

你也是属于极其认真、专注的人。可是,只会专注不会松开就会失去平衡,要持续地去做身体的训练,就能把原来持续在脑部的“局部高压循环”的气血转到了全身。运动是平衡用脑过度的最简单的方法,你体内上下各部的气血“贫富悬殊”过大了。

为什么呢?当我们一用意念,全身的气血就会不均匀,过度的思考或人为的引导会扰乱原本有秩序且均匀的气血输布和运行。

很多练功的人喜欢把气导来导去,这是有危险的,除了已经修到很高层次的人,我们一般不知道人体的气血该怎么走。

如果人为地把它导到脚上,导到肚子里,让它这么转或那么转,引导它走哪条经,一旦搞错,会发生体内的“交通事故”。如果个性又是偏激执着的,就容易走火入魔。

与其这么费力又不安全地导来导去,不如走路、太极,不用意念的站桩、打坐,力所能及地做点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气血自然就会去该去的地方。

身体有自己的节奏和运行规律,与大自然一直在互动互通,比我们的自以为是的头脑可智慧多了。

听众:老师,一天24小时,我每天最多锻炼1个小时,剩下还有很多时间,脑子还是一直在思考。但是我如果一直通过运动来减少思考,就要花很多时间。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让大脑不要转那么多?

李辛:觉察。你知道自己的大脑现在转速是200还是2000,是吧?当你有觉察的时候,其实自己会调整的。但当你没有觉察,一直保持2000转速,以这个速度,即使是静坐和打太极,效果也不会太好。

重点是觉察,而不是用另一个思考出来的办法去对峙。一觉察,你的注意力的空间就会比之前更广大些,转速自然会慢下来。

听众:觉察,然后把速度给调慢。

李辛:觉察后,速度自然会减慢,不需要费劲去调。比如刚才我觉察到自己说话快了,自然就减慢了;发现汤很烫,我自然就放慢了喝它的速度。这个觉察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只是在意识上保持一个良好习惯。

如果总是在“高转速”之下思考,即使在思考似乎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全观能力也会很弱,无法跳出本来的局限,就容易发生类似抑郁、焦虑、高血压、失眠,或者其他的心身问题。

另外,当你使用思想和肉体的比例悬殊过大时,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通过运动来“矫正”这个偏差,这个方法也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对你来说,每天1小时可能不够,需要增加。

从熟悉自己的身体入手

听众:老师,我在静坐的时候,发现数息会使我身体不放松,变得很紧,很焦躁,后来我都不知道该不该坚持静坐。

李辛:有没有试过别的方法?

听众:我试过观想天上的星星,或者观想平静的湖面,这一类会使我比较安静,不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

李辛:可以的。我也是属于一数息反而会紧的这一类,但是呢,我不会有太多内疚和对自己的不满。既然这个方法对你现阶段不适合,那就换一个试试。

你可以观想星星、观想湖面,一切都是所缘境,数息也是一个方便的所缘境。

但要小心,当我们用观想的方法,等于是用我们的思想去凭空造一个东西,时间长了,也会有问题。而且,你属于已经比较安静的,那匹马已经不怎么乱跑了,不需要一直拿条绳子把它拴住。

不用力、无焦点地观察自己身心意的变化,或者只是观察身体的变化,比如像南老说的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是容易入手且安全的方法,这些共同点是那个“知”。

听众:晚上我常常在书房里静坐,即使开着台灯,还是会害怕,不敢闭眼睛,不知道怎么调整才好。

李辛:你觉得你的身体是厚还是薄?神定不定?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观察。

听众:我觉得比较薄,比较虚,胆子小,容易受到干扰。

李辛:比较薄,神也偏弱,敏感型,这样的体质、神质,是容易受到干扰。

有一个调节的总原则:

对于形比较厚,神比较紧、比较强的,调节方向是“松”一点,要开,多做一些流通型的运动,强度大一些更合适。

对于神比较敏感、比较弱,身体比较单薄的人,就像是一个薄薄浅浅的小碗,容量不够大,也易受到磕碰。这类也需要运动,但需要相对柔和的、静态的、以聚为主的运动,在不过度消耗的前提下,把肉体练得厚一点,把这只小碗变成一口容量大一些的缸。

所以,对于你来说,要把身体建设一下,要有一点点肌肉,这样神会更稳定。

听众:我在坚持打太极。

李辛:太极很合适,你多大年纪?

听众:35岁。

李辛:可以每天做50个下蹲,每天1~3次,适当地做一些俯卧撑,

肌力不够的话,可以斜撑在床上,这样轻松一些。

听众:平板支撑呢?

李辛:可以的。对于我们这类比较单薄的身体,不要太强求,但需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强化一些。

回到那个静坐的问题,你的这种害怕,是因为神还很不足,可以先锻炼,把静坐放到下一阶段。以走路、太极为主,少量肌肉的辅助训练。

这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评估一下自己的神是饱满的还是虚弱的。

如果我们的神很虚的话,气血的流通也不会强盛,不但意味着我们的身体不会强壮,也意味着我们非常容易受外界有形无形力量的影响。所以,这一类人,静坐这件事不要太急着做或做太多,不然弊大于利。

除了评估我们的神饱不饱满,还要看神定不定、清晰不清晰。

刚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当作指标。坐一段时间之后,你能观察到自己的神是否清晰、稳定些了,或者仍然比较飘散。这个比感觉这里痛那里热,或者看到什么图像、景色要重要。

精神的稳定、清晰、饱满,是我们能稳固发展自己的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观察、熟悉自己

听众:刚才老师不建议我现阶段静坐。其实我对自己还不太了解,目前能判断出来自己的松紧,其他方面还不太清楚。

李辛:我们需要练习对人、事、物的全观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你可能有闷头做事的习惯,不光是在静坐上,在生活工作中,都有点闷头做事,没有留意周围的状态。

静坐的目的是用来练习运用在生活当中的觉察力。所以我建议,以你现在的身心的状态呢,静坐虽然可以减少一些,但仍然可以训练自己在生活中的觉察。

要训练扩大自己意识的宽度和广度,训练自己在任何时候,能在留意自己的同时,也稍微留意一下周围人、事、物的状态和变化。

比如说,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尤其是胆子比较小的女孩子,不敢和人目光对视,人多的时候她会靠边坐。这个习惯如果自己觉察不到,长期下来,意识的范围就容易窄化。

如何扩大呢?可以做这样一个训练。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一边慢慢吃,一边拿一部分的注意力观察周围的人,带一点好奇心,重新打开自己的关注范围,不带有特别的目的,就只是观察,同时也观察自己的状态,也不要忘了鱼里面有刺,这就是内和外的观察。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发现自己在跟人谈话的时候,身体很紧,神也很紧。那一天的觉察对我来说是决定性的开始,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流中很紧,然后我花了大概半年时间练习,只做一件事:任何时候,先把手和脚放松。

这个方法我拿去帮了很多人。有一个病人是公司秘书,脸黑黑的、很紧、痛经、睡眠很差、手脚冰冷、身体比较薄,神比较弱,敏感度高且不稳定,工作很认真、胆子小。我观察到她在打电话的时候,腿脚就自然夹缠起来。

大家平时可以观察,我们周围有很多人都这样,尤其是给领导、老公或者婆婆打电话的时候,肢体会紧缩起来。

我教他们在任何时候注意自己的手脚是松的还是紧的,这个能帮助人们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内心状态。当我们把肢体放松开的时候,心也会跟着渐渐松开。

我在大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说话非常快,因为焦虑,想赶紧把话说完。有一天,班里有个女同学跟我说:“李辛,你说话怎么那么快啊,我都听不懂。”

那天对我来说是关于表达的语速方面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她的提醒我意识到了,后来我在讲话的时候常常留意观察自己、训练自己:话要慢慢地讲。知道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表达什么。这也是一个扩展意识的训练,我们往往在语速快的时候,很难做到同时留意自己的话是否适合对方。

大家注意过十字路口的行人吗?大多数人的神都非常的窄和涣散,普遍焦虑和紧张。如果有一个人闯了红灯,大家就会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跟着一起往前冲。

我现在过十字路口会观察了,以前也是盲目的随大流。有一天开始我意识到了,为什么大家往前冲的时候我也往前冲?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可能经过了一万次,终于意识到了,从此开始客观地观察当下的情形。

然后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当下的状态,什么时候会紧张,什么时候会不安,这个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当我们对自己了解越多,就有机会当下调整,也会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由此会逐渐安心,这个比读很多书都要有用。

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自传中有一句:“人只有看到自身的真正实相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外界的真正实相是什么。”

希望我们能够带着这种觉察,进入平时的生活中。

* 转载请注明:摘自李辛《精神健康讲记》

李辛简介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
《儿童健康讲记》2015
《经典中医启蒙》2018
《精神健康讲记》201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瑞士,英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