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如何发现“看不见”的世界?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围绕唯心和唯物的讨论,便有了关于“我”的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还有,不知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是如何感知空间的?人类的认知又来自哪里?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知觉和经验开始的
人的知觉是先天性的,这与身体由“气、液、固”三态物质构成有关,加上生命现象本身,人的生命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四维世界。
人类之初,甚至在还没有分化出“人类”之前,生命体对自然和空间的认知都属于本能的“知觉”。所谓知觉,实际上是身体和身体器官对环境的感知。
知觉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也可以感知我们体内环境的变化。感知最终通过体内的变化形成神经反射,这种反射就是人的知觉。各种知觉最终形成经验,人类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看似常识,却是人类对世界的非客观反映。科学证明,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谓的“实”只是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感知结果。
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老牛认为“水很浅,刚没小腿,能淌过去。”而松鼠觉得“会淹死的。”而且眼见“昨天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最后小马自己却认为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
我们生活的世界原理上是“看不见”的形而上,而发现原理的过程则是“看得见”的形而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老子认为世界诸“器”皆因“道”而成。杨振宁先生更是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归咎于《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中国易经用的是比类取象归纳法,而近现代科学则注重分析和演绎推理。
我们姑且不论杨振宁先生对与错,但不可否认的是,《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对中国人影响的确很深。
科学作为人类正确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毫无疑问,西方人那种精密实验分析的方法,对近代科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引发思考,从而通过力学分析,最后发现了世界上的第三种力,即“万有引力”。牛顿这种从“看得见”的现象,到“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就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
但另一方面,科学也有它的神秘之处。比如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周期表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在梦里他玩扑克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依靠这种规律,他预言了11种未发现元素,后来,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科学事实证明他的研究是正确的。
这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更像中国的“道”,实际上,中医理论正是运用“道”的结果。
世界是无“欲”的,而人是有“欲”的,情感是欲望的反应,也影响着我们的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欲”有很多论述,有人甚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欲望让人类远离了世界真相。我们经常说乐极生悲,还有掩耳盗铃的故事都是因欲望偏离了正常认知导致的,情感因欲望而生,可以严重影响人类的认知能力。
其实欲望也不全是坏事,欲望也不是人类的专利,凡动物都有欲望,只不过动物的欲望更多出于本能,而人的欲望会高于本能。比如成功学提到的,因为有成功的欲望,才会不停的努力。人类也因为有了欲望让情感显得丰满,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思维是人类发现世界真相的最好方法
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只是被复写过了的影像,比如声音、色彩甚至味道等等,都只是被我们的神经器官转化后的现象,世界真实的样子只有物质和运动,以及它们的特性。靠经验是无法了解世界真实样子的。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类的两种基本认知和思维方式,如果说形象思维来源于感知,抽象思维则是感知的符号逻辑。我们看到的多姿多彩的美妙世界,其背后或许都只是没有情感的物质及其运动特性的呈现。
然而世界的真相还是美丽的,虽然我们“看不见”,数学却用“道”的智慧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和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