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秘籍:玩给孩子看胜过说给孩子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前些天,我在读书群里跟群友分享了《游戏力》一书,出乎意料,效果特别的好。因为大部分群友家里都有孩子,因此大家的参与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
《游戏力》这本书是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Lawrence J .Cohen博士撰写的,我太太从孩子的幼儿园园长那儿听到这本书就立即买了回来,从此我们家床头就多了《游戏力》这本书。
有一次,我随意翻开了这本书,深深地被作者通过游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所吸引。当天我就尝试和儿子玩“枕头大战”游戏,那年儿子4岁,我们两个人玩得非常尽兴,从此我也感觉到和儿子的距离拉近了。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在育儿过程中能用游戏方式同孩子进行沟通,效果和效率都将事半功倍。
记得我儿子3岁时,总害怕洗头,因为水会流到脸上,造成呼吸不顺畅。当时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一个人抱着,孩子脸朝上,另外一个人帮着洗头。这样洗了一年多,孩子还是不喜欢洗头。
后来我们从《游戏力》书中得到启发,把洗头的过程编成一个游戏,比如说是森林探险的游戏,需要穿过水帘洞,经历瀑布的冲洗才能发现宝藏,虽然孩子淋水的过程有些难受,但是因为喜欢做游戏,洗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同孩子建立联结”是《游戏力》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联结、断裂和重建联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循环上演。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
对婴儿来说,最典型的联结游戏是“蒙猫猫”。“蒙猫猫”不仅建立了联结,而且还戏剧性的玩出亲密的概念: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你不能看到我——我又回来了,它反映了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镜子游戏”是一种完美的联结游戏。所谓“镜子游戏”,就是大人像一面镜子,婴儿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动作,和大人形成一种默契的联结,因而会咯咯笑。在哈哈大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大人的亲密感就会越来越强。
当联结出现断裂时,孩子会表现为孤独感、退缩并自我封闭、以及对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
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每天最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遇到困难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缓解途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性格孤僻等,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再忙也要确保与孩子一定的同处和游戏时间。
不仅父母和孩子需要联结,夫妻、家人、朋友、同事之间也需要合理的联结。夫妻吵架后,如果用一个热情的拥抱代替无言的冷对,或者一起看场电影,做个游戏,都可能很快打破僵局。
同家人一起回忆老照片,回忆小时候的囧事,回忆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都会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睦。
养过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发现,6、7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的事是说脏话和骂人。《游戏力》书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骂人能让小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语言,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寻求能让孩子感觉有力量的游戏,比如说“枕头大战”的游戏,“医生和病人”的游戏,“角色对换”等游戏。大家可以试试,估计你的孩子一定玩的不亦乐乎。
游戏对儿童的另一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被打针的遭遇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力,并让他联想起过去所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想到自己不能对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做出选择,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无法由他决定的事情。而“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确实强大无比。
通过假装扮演老师,孩子重新回顾了故事的经过,不过这一次的故事中,掌控者是孩子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情也就逐渐恢复平静。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很好。
最后再给大家摘抄《游戏力》书中的一些观点:
——我们之所以会冲孩子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
——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深意。
——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
——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游戏满足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无尽需求。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声释放出来。
——看到两个孩子打架时,我的绝招就是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我这个大个子来比比!”然后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交战的双方都会调转枪口,一致对我,然后我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一点点变化就能改变游戏的性质。
——我们以体育竞赛或度假休闲取代了游戏,但这些活动都比不上儿童游戏的自由自在和充满想象。
类似的精彩观点和游戏方法还有很多,有兴趣的父母自己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