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
小
播
读
书
///
01/18 2021
死亡意味着什么?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死亡问题,几乎是每个哲学家都会讨论的问题,就像哲学家叔本华说: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区别在于,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呢?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很有意思,他说死亡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
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这是一种对死亡超然的态度。
而在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对死亡的态度也是非常超然。在《庄子·大宗师》里面有一个故事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埋葬。孔子听说了,就派子贡去帮忙办理丧事。子贡去了之后,看到他的两位好友,孟子反、子琴张,一个人在编歌曲,另一个人在弹琴,二人还对着尸体唱起了歌,子贡就走上前质问说,你们好朋友去世了,你们对着尸体唱歌,这样合乎礼仪吗?两人相视而笑说,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呀。
子贡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们早已摆脱了礼仪的约束,而逍遥于世俗之外,早就看淡生死,而我们却是生活在世俗之中,我还让你去吊唁[yàn],我实在是太浅薄了!”
古今中外,哲学家们对死亡大致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将生与死对立起来,死是对生命的否定,或者说死亡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抹去;一个是将生与死联系起来,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对人生是具有某些价值的。而海德尔格和萨特的思想,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
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向死而生。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一首乐曲的完结符一样,它只是标志着时间上的终结。而且这个终结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我们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才能激发我们对于自我本真的追求,才能让我们明白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向死而生的自由。显然,海尔格尔通过“向死而生”赋予了死亡意义,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抵达生命的本真性和整体性,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但萨特与海德格尔正好相反,他把死亡拒之门外,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之外的,荒谬的和偶然的事情,它不但没有把意义赋予生命,相反,正是死亡把一切的意义从生命中抹去。他说“死亡是唯一任何人都不能替我做的事情”。当然这里的偶然性,是说,生命终将要结束,但如何结束和以什么方式结束是完全偶然的,这种偶然性也不是上帝决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另外,这里的荒诞的意思是,死亡对于自为的存在来说,永远都不是应该发生的,就像萨特所的:如果我们应当死去,我们的生命便没有了意义。
萨特认为,死亡作为对生命的取消,死亡将有意识的“自为”转化为无意识的“自在”,在这个过程中,自为不能再通过它对自身拥有的意识而改变自己,一切可能性都终止了。所以,萨特对死亡的态度其实和海德格尔正好相反,萨特认为,死亡总是我的可能性的虚无化,死亡在生命之外,这种思想也源自他对“自在”,“自为”的区分。
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那既然死亡是外在于我们生命的偶然性和荒诞性的事实,那么它自然不能作为自为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摒弃对于死亡的恐惧,而以一种平静的态度看到死亡,它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偶然性事实。萨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总会死去的,自由的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是它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天而已,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人是绝对自由的,哪怕面对死亡。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系列文章,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通过这几期视频,我们简单了解了萨特传奇的一生,也了解了存在主义思想的精髓,我们聊到了意识、存在、虚无、自由、生命的意义、死亡等等话题,总的来说,存在主义并非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单纯追求独立,追求自由的一种个人主义精神,自由也意味着积极行动和勇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