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通过修道强身健体?
减少消耗,增加积累
减少消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善理情绪、节制欲望。这几个方面比练功打坐更重要,起决定作用的90%。
增加积累:可以练习的也很多,主要是炼后天气血,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大礼拜、晃海、蹲墙都可以。站桩和打坐当然也可以,但不推荐没有靠谱的老师自己炼,因为很容易练不对,幸运一些的练不出什么,不幸运的可能练出反面的效果。可以从蹲墙这种比较简单但效果不简单的开始做起。
更高级的开源节流
读书明理、修德进道。生活中的消耗都是从心开始的,心动然后言行举止、各种习性习惯,各种长期重复的强迫行为和成瘾行为,一切都是自心而起。因为缺,所以向外寻找代偿来填满自己,但是越填越空虚,以至于最后身心枯竭。因此,改正自己的内心、语言、行为上的各项不正,使之归正,这个是最根本和最强劲的养生,因为心正一切正。这也是修行二字的内涵,即“修正自己的言行”。
《庄子》里的庖丁为什么能几十年用一把刀,从来不磨却比其他厨子几个月一换的刀还锋利?因为他无心(无私欲),所以能以无厚入有间(以无心入世间万有),就如同开着一根针尖大的汽车,驰骋在篮球场一样宽的高速公路上,所以不存在摩擦和碰撞,所以得以长久。《庄子》这一章名为“养生主”,而不名为“养生”,其实正是揭示了,从根本入手,心是身的主宰,在主宰上养,胜过在养身上养。
附上一篇王志谨真人说养生的小短文:
真人简介
王志谨,又叫王栖云(1177 — 1263 ),元代全真道士,法号志谨,又称栖云真人。自幼夙有道缘,及长至山东拜郝太古为师,口传心受,道法大进。太古仙逝后,韬光晦迹,由是获全于乱世。
开示解读
或问曰:初学人修炼心地,如何入门?
弟子问:刚开始学道修行的人,怎样修心,有没有入门的方法?
答云:把从来恩爱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断去,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快,内无染着则心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时时刻刻护持照顾。
师父答:方法就是,把修行之前,多年习惯了的心理活动改一改。比如对男女之情放不下,总是思来想去辗转难眠;比如对利益得失特别计较,总是心里打小算盘想着不能吃亏;比如总想占别人便宜得好处,遇到坏事先想着甩锅丢给别人……这些负面心理和思维都要彻底的放下。
还要放下酒色财气这四件东西——酒就是爱喝酒,色就是好色,财就是贪财,气就是喜欢生气;还要放下是非之心,不要总是争强好胜,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都是错的;还要停止一见好东西就往上扑,一见有钱有势的人就讨好的毛病;乃至所有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一一摒弃。
能做到这样,生活里没有什么外部的人事物能干扰你的身体,心里无欲则刚没有烦恼能缠绕你,这样就能身心轻快。如果能持续的维持这样的良好状态,久而久之,那些无意识行为,那些不受控制的念头也会逐渐变的清静,达到“一思考,每个念头都是善念”的清静状态。
做到上面的还不够,还有时时刻刻的爱护保护自己的善念,以防自私自利的邪念又死灰复燃。
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不留。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人也。
于此同时,还要做到管住自己这张嘴,不要贪图面子说一些嘴炮的话,许下一些无法兑现的承诺,更不能背后说别人坏话,拨弄是非。于此同时,要克制贪吃求口爽的毛病,饮食清淡不吃饱,少吃调料少吃油腻。睡眠要足够但切忌不可贪睡,要早睡早起戒掉回笼觉和熬夜的怀习惯。
能做到上面这些,既修心,又炼身,那么不但心越来越清静,智慧开始迸发,身体也越来越健康返老还童。持之以恒,终于有一天,自己的道心显现,元神显露,这就到了明心见性的真人境界,可以称为得道了。
或问曰:修行之人如何得清静?
弟子问:修行人怎么才能达到清静的状态呢?
答云: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受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也。
师父答:心不追逐外物外境,这叫“安心”;心不纳受外物外境,这叫“虚心”。逐,是主动向外追求喜欢的,对自己有利的人事物;受,是被动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人事物,因为心的喜好爱憎而给这些原本只是客观现象的东西贴上好、坏、善、恶的各种标签,激发自己的评判。
能同时安心和虚心,这就是清静,清静就是道。
小火锅点评:
王志谨真人的师父是郝太古,郝太古是全真七子之一,是王重阳的学生。王志谨真人著有《盘山语录》一书,是门人记述他和弟子的问答。其中对道家修行的许多基本问题,特别是初学者入门的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算是历代道书里面,把修行问题解说的最通俗和接地气的一部了,足以说明王志谨师父的修证水平之高。
今天开示的这一段,与佛家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开示“坐禅”的一段有异曲同工的默契,这里也摘录之,读者可以悉心对比。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意思就不赘述了,之前写王重阳祖师论打坐的文章里已经翻译解读过这一段。
足以见得,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一个观点正确,那么总能找到另一个人在说同样的观点。因为错误有千万种,而正确的东西却总是相同的。儒释道三家,就像一座城的三个城门,尽管有的是东门,有的是西门,进去之后,到达的都是同一座城,不会去到两个城。
附上方法:
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一锅虽小煮天地,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离幻返真赴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