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成年人不行的原因揭秘
我身边有一个不行的朋友。
他总是喜欢向我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工作不开心啦、薪水不满意啦、圈子小啦……
可每当我向他建议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时候,他一定会摇头说“我不行的”。
带他认识新朋友,他说自己社恐不愿意社交;我为他挑选了几个公司,建议他试试,可他看都不看,摇摇头说“我不行的”,然后又是一顿抱怨。
他的样子让我想到了《粉雄救兵》,参加节目的人,都希望改变现状,但当导师提出建议后,他们也是先否定自己。
他们内心深处都有着伤疤,但都不敢面对,因此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那些总是说“不行”的人,也和他们一样,渴望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当代青年人,总是还没开始,就说“不行”。
说“不行”是因为自卑
“不行”,是因为自卑,害怕不堪的自己没有能力去迎接改变,反而更不堪。
潜意识里的自卑,表现出来有两个方面。
一是逃避他人。
在与人相处中,不敢用真实的自己和别人相处,害怕一旦暴露,便不被喜欢。
为了回避这种不堪与难受,他们往往会用各种方式赶走那些想接近自己的人,好保护真实的自己不被发现,同时也避免了不被喜欢的痛苦。
电影《心灵捕手》里的威尔,从小被父母抛弃,这份骨子里的自卑,让他不愿意任何人接近真实的自己。
攻击朋友,逼女朋友分手,和解救他的心理咨询师大吵大闹,那些愿意接纳他的人,都被他一一赶走。
这个时候他才是舒服自在的,他认为自己只配堕落在深渊。
而日常生活中,那些自卑的人,是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进入一段关系,更多关注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的“讨好”别人,会琢磨说什么话对方会开心,做什么事对方会舒服,好像别人高兴了,自己才会被喜欢。
自我感受被压抑,这种不舒服的交往状态,到最后,是一个年轻人的社恐。
二是逃避自己。
很多优秀的人往往是自卑的。因为他们的优秀,是为了填补内心的自卑。
他们不喜欢最本真的自己,内心认定只有优秀的人才配的上被爱,被喜欢。所以他们拼命努力,只为了远离真实的自己。
他们就是心理学术语“骗子综合症”所描述的那群人,他们尽管有很多成就,但无法内化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是名不副其实的骗子,根本没有别人眼中的那么好。
这也导致他们更难以接受失败,也更难以去尝试改变。因为某件事的失败,会让他们更容易否定自己本身。
可是,那部分不被接受的自己是真实存在的,越逃避它们,就越无法接纳自己。
所以一个自卑的人,再怎么努力变优秀,他们也无法打心底里认可自己。
自卑,是对失败的恐惧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自卑,是自己为自己设下的牢笼。
那个自卑的人,可能掉进了“完美主义”的陷阱。
学者保罗·休伊特和戈登·夫莱特在1991年提出了“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按照完美主义的来源将完美主义分为三类:自我导向、他人导向、社会导向。
“自我导向完美主义者”会在心中虚构一个理想的自己,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设想好理想中的完美成果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个“应该”就会让很多人轻易忽视自己的闪光点,而只关注自己与理想自己的差距,从而会轻易的否定自己,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比如上学的时候,会告诉自己应该考第一,当结果并非如此,他们便会责备自己;
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做出好的方案,而一旦没有得到认可,就拼命否定自己;
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想法应该被关注,当没得到想象中的回应,就会寻找自己的问题。
这种尝试过后的落差与自责,让他们对于改变开始畏手畏脚。因为做出改变,就意味着可能承担失败的风险。
正如心理学家斯蒂芬·盖斯所说,如果说完美主义是一座冰山,海面上露出的那个尖顶,就是对完美的渴望,而海面下占据了冰山90%的主体,则是对失败的恐惧。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们选择不去尝试,用“我不行”来麻痹自己。
他们在保护自己,只要不开始,就不会失败。
但同样的,不开始,他们永远处在不接纳自己的状态,也永远深陷自卑。
你不必完美
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从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开始的。
年级小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以为自己应该闯一片天地,干一番事业,但越长大越发现,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和千千万万个人一样普通。
但这并不需要自卑,我们不是圣人,所以不需要完美。
有闪光的地方,就有阴霾的地方;有明媚的地方,也有湿乎乎的地方,这些全部,才组成了有血有肉完整的每个人。
与其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自卑,不如别再逃避,去接纳这部分自己。
当你真正学会拥抱自己的那部分“缺陷”,你才真正和自己达成和解。
正如《无所畏惧》里所说,当我们掩埋脆弱,快乐也会陪葬。
挣扎着逃避,不如直视它。全力以赴做自己想做的事,结果随他去吧。
成功或失败,都无法定义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