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晚年多灾多病,却平安活到98岁,首创“三不”养生术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大家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等等,还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他早年留学海外,精通英、法、德、巴利文、梵文等12门语言,尤其是吐火罗文,是世界仅有的精通此语的学者之一。

但除了他在学术方面让人望尘莫及的巨大成就,你可能不知道,他晚年活到98岁高寿,是有一套自己的“三不”养生术。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大约10岁,小学时期的季羡林开始接触英文,当时英文并不是正式的课程,他是在夜校中学到的,同龄的其他孩子并没有当做正式的学科来用心对待,而他却靠着夜校学到的这一点技能,在升入中学的考试中派上了用场,赢得了比同龄人提前一年半毕业的宝贵时间。

到清华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季羡林学习了德语,后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读博期间,他又修了梵文和巴利文,还有斯拉夫语,以及俄语和南斯拉夫语等等语言。

与吐火罗文的结缘是在计划之外的。他本来已经掌握了很多门语言,不想再学习吐火罗文了,但是他的第一个博导二战时期被征入伍,只好换了一个博导。

第二个博导西克(Sieg)教授是世界难得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大师级人物,他带有极大的热情愿意将毕生所掌握的学习吐火罗文的技能传授给季羡林。

季羡林最终屈服于他如火般的热情,也是这位如亲祖父般的西克教授,为他将来对吐火罗文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然而,二战结束后,季羡林回到国内,由于资料的缺乏,他只好忍痛告别吐火罗文,再碰已是几十年之后。

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疆发掘出了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残卷,想要解读,但是当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负责人只好请求季老解读,当时他是拒绝的,对多年没有使用的语言信心不足,但是在负责人的再三苦求之下,他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居然有了成效,让他大喜过望,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集中精力钻研吐火罗文,使得九十年代时,中国在国际吐火罗文的研究上有了地位。

说到语言的学习,季羡林曾说,懒人学不了语言,语言学习的道路上没有“御道”,除了天赋,更多的是勤奋。不只是勤奋,还有兴趣,能够精通多门语言,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能够做到的,季老从小对语言就充满兴趣,任何学习语言的机会都不轻易放弃。

季老住在北大分给他的房子里,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家具少得可怜。数十年如一日,他坐在简陋的书桌前,创作了上百篇学术名著以及散文,多篇散文还被选入中小学课本。

他曾在他的散文选《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中表达过自己的态度,既是季老做学问的态度,也是他人生的准则,他说:“人这辈子,不管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心中所想是什么,你的志向在何方、必须要以一颗艰苦朴素之心去对待、坦坦荡荡。”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1935年,季羡林获得了清华大学与德国的研究生交换项目的名额,开始前往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深造。

期间遇到二战,季羡林回不了国,只好在德国多待了五六年。

在德国留学的这十年时间,是季羡林打下良好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他的这段经历,有着不可复制性,一方面是他语言学习的高超技能,另一方面,他在德国这十年,碰到的教授几乎都是那一时期世界级的语言大师,这种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前文提到的他的博导西克教授,就是世界仅有的几个会吐火罗文的大师。

除了学业的精进,在德国,他也邂逅了一段爱情。

在他80岁时写的《留德十年》中,还曾提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凄美爱情。那是他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因需要将论文打印成稿给教授看,但那时的他没有打字机也并不会使用,机缘巧合认识了伊姆加德小姐,她用家里的打字机帮助季羡林完成了论文的打印。

两个年轻人由此开始生发恋情,战争背景下,德国的经济也并不好,两人相互扶持,互生情愫,但是如同那个年代其他中国男性一样,季羡林在老家也已经有了一段包办婚姻,虽然当时他对妻子并无感情,但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不愿意使两人都受到伤害,因此,等到可以回国的时候,他果断地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国之后再未与伊姆加德小姐联系。

而是选择与家中包办婚姻的妻子共度一生,一直到1994年妻子去世。他并不知道,伊姆加德小姐一生都深爱着他,终身未嫁,一直在等他回德国,一等就是60年,终无下文。

晚年的季老也曾对这份感情怀有愧疚。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他的果断,使得他的文化不高的结发妻子度过了比较幸运的一生,她是一个绝对符合传统标准的贤妻良母。

季老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而有遗憾,但是能够放得下过去,走得出困境,解脱自己,大概是很多人毕生都做不到的。

三不与两好

季老的晚年,身体并不比平常人的强健,反而是多病的,老年人常见的白内障、冠心病、哮喘等他都患过,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活到了98岁高龄,这与他自己总结的“三不”养生术有着很大关系。

不锻炼。季老并不是杜绝锻炼,而是讲求适度的锻炼,而且更重视大脑的锻炼而绝非只是锻炼体质。在繁重的学术工作之余,他也出门去散心,但并非把锻炼当做一个标签,或者为延年益寿而锻炼身体。

对他而言,这些都与心态有关,心态不好,再多的体质锻炼也是无益。他一生勤于思考,即使到晚年也笔耕不辍,对大脑的锻炼使得他一直保持敏捷的思维,到暮年依旧能写出佳作。

不挑食。人到老年,大多会伴随很多慢性病,肠胃的功能也大不如前,于是对食物会比较挑剔,担心饮食不当会引发疾病。季老却不然,他也曾患过胃溃疡,但是他不忌口,不挑食,营养均衡,而且他虽然生活在城市,却一直钟情于家乡的食物,并不刻意去食用补品,饮食简单朴素。

也许正是这种习惯,使得季老的营养摄入均衡全面,不缺乏营养,更延年益寿。

不嘀咕。不嘀咕的意思是不纠结于那些令人不愉悦、令自己想不开的事,不杞人忧天,也不徘徊于过往。这是放得下的大智慧,当然,这种智慧也是阅历的积累。走运时,不得意过头,倒霉时,也不垂头丧气。

这不嘀咕不仅仅是放下自己心中的事,也能养成处事泰然,为人真诚的生活原则,少与人发脾气,少让自己生气,这样人际关系也会变好,人际关系好了,人的心情自然很愉悦。

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挂念,工作的烦忧带到家中,家里的琐事睡觉时还在挂念,吃饭担忧三高,出游又放不下工作,长此以往,吃不好,睡不香,常失眠,身体必然不能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积劳成疾,究其根源都是心病。

他懂得真正的“和谐”不只是外面的谦和,更是自己内心的和谐。“开朗豁达”、“拿得起放得下”是大家都明白却鲜有人做得到的。

中国有句俗语: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并非让人止步不前,而是教人一个“适度”的原则,这个度很难掌握标准,只能劝人少存非分之想。

除了“三不”养生术,季老在生活中还有“两好”。

其一是看书,他一生以读书为乐,家里的房间堆满了书籍,宛如一座小型图书馆,读书伴随了他一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往书房一坐,就能排遣大半,他不但读了一辈子的书,也写了一辈子的书。

其二是养猫。暮年的季老,老伴和女儿相继去世,儿子又与他发生矛盾多年不往来,在这些精神苦闷的时刻,他养的猫咪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安慰,也陪伴了他暮年的许多日子。

了解了季老的养生之道,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却大部分人都掌握不到真谛。他长寿的真谛应该是心态。心态是人是否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长寿的老人多半心态平和。

季老的一生,可以说在“抉择”和“与自己相处”两件事上做的非常通透明了。胸襟宽阔、勤恳工作、舍得了、放得下、还善良有爱心,这种淡泊处世,不计名利的生活态度,颇有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子。也正是如他自己所说“养生无术是有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