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的快感(第367篇)

文雅的快感——我很喜欢亚里士多德这句话。

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惊天动地”。我甚至怀疑中国很多古典、经典文学都是被放大的。都必须“深刻反映某种问题”才能是“伟大的作品”。其实有时候挺搞笑。“浮生六记”名气远不如红楼梦或者其他经典。但文字美的让人窒息。

当然不能说写的不好,比如路遥“平凡的世界”、苏童“黄雀记”、古华“芙蓉镇”这些都算“官方认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写的确实也好。但总感觉不能“摆脱命运”的束缚,深深打上中国印记。

“民族化”有时于艺术而言,未必是好事。就像徐悲鸿留洋后非得“中西结合”不然总感觉对不起“5千年中国”。最后画的作品像怪胎。

好的艺术是全人类的遗产。

非要钻牛角尖,套一句俗气的话:

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国界。

这是艺术能做的最后的让步了。

包括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阿来的“棋王”文学优美至极。让人爱不释手。但时代的印记确实很明显。

时代其实代表局限,或许当时看来确实不错,几百年后,谁管你当时写作的环境?难道看懂你的文章都首先要研究历史,研究你所处的主流文化。

估计不会有那个耐性!

我想这是柏拉图反对艺术的原因,可能与“伦理有关”。甚至美学这个概念,或许都是没必要的。为什么“美”要和“学问”扯上关系?因为涉及到学问就会牵扯到伦理、道德、规矩。

对美而言,便套上枷锁。

中国很多作品写完必须“发人深省”,不然失去意义,文字再美,都觉得缺乏深度。

艺术之美和伦理之美应该分开。前者是文雅之美,后者是附带出来。换言之艺术首先应该是好看,形式感优先,然后才是所谓“教育”功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