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人坚守上杜村30多年,唐老师和他的麻雀小学
唐权友,59岁,老师,37年教龄。
杜宇凡,6岁,一年级,父亲在外打工。
唐晓璐,6岁,一年级,父母在外打工。
何董辉,6岁,一年级,父母在外打工。
这是安徽省长丰县杜集乡上杜村上杜小学的完全师生名单。
抵达杜集乡上杜小学时已经上午10时许,上杜村的空气异常清新,整个学校被苍天白杨、碧绿农田包围,显得异常美丽。
上杜小学地处江淮分水岭,安徽省长丰县最边缘,与定远县的霍集、上东、金庄3村相邻。距离最近的集市也有10公里,一年前还是一个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
一个简易的水泥操场,一排平瓦房,一间教室,黑板、讲台和两排桌椅,一间宿舍,是学校的全部家当。
教室里,唐权友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刚上学第二天的三个孩子听得十分投入。
“这里的学生多的时候有60多人,少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前年16个学生,去年10个学生,今年只有3名学生了。” 有37年教龄的唐权友是学校唯一的老师。“现在条件改善了不少,但孩子们却少了很多。”
两天功夫,孩子们就已经和唐老师“混”得很熟,下课常常来让老师看作业。
开学第一课是学习拼音“a,o,e”
唐权友是土生土长的上杜村人, 1975年村里为了让孩子就近入学,在村口盖了两间草房成立了上杜小学,高中毕业的唐权友和村里的另外一名年轻人成了这里的老师,当时一个月只能拿到7块钱的工资。两年后另外一个年轻人离开了学校,从此上杜小学只剩下唐权友一个人。1979年,上杜小学因两间草房破旧,被撤并到邻近的单圩小学,唐权友也来到单圩小学继续担任民办老师,这一教就是十几年,直到1987年转正。
唐晓璐没有上过幼儿园,拼音一点也不会写,唐老师手把手教。
1998年,当地整合教育资源,唐权友随单圩小学一道并入5公里外的巴张小学。但这样上杜村的孩子每天要来回四趟步行20公里上学,这对只有六七岁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十分困难。在村民们的强烈建议下,当地教育部门在上杜村重新盖房设立低年级教学点,并准备从巴张小学调教师赴任。当时,巴张小学就已经因地处偏僻而师源偏紧,谁也不愿意去更偏的教学点,最后重任落在唐权友肩上。“时间很快,一晃在上杜小学已经14年了。”
唐老师上课也非常节约,粉笔都是用到无法用为止。
开学第一天和每周一,唐老师要和孩子们一道升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只有一个教师,虽然只有3名学生,但教学依然毫不马虎,在上杜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眼保健操等课程,应有尽有。来到上杜小学后,唐权友每天早出晚归。后来他看到农忙时,家长每天6点前就送孩子上学,为了让孩子们早点进教室,他干脆住到学校办公室里,以校为家。5年前,他又将老伴也拉到学校,给自己和孩子们做饭、打水,当起勤杂工。
下午到学校,唐晓璐突然发现送她的爷爷走了,哭了起来,唐权友老师在一旁安慰。
孩子刚刚上学,很多不懂,唐老师在一旁帮忙。
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唐权友很少出门,节假日是他最寂寞的时光。“孩子们在的时候,很充实,也很开心。放学后整个学校一片寂静,虽然有爱人陪着,也可以忙一些家务,但多少有些寂寞。”
作业虽然很少,但唐老师在孩子们身上花的时间更多。
唐老师养了两只小猫,让枯燥的生活增加不少乐趣。
离开上杜小学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唐权友还在带孩子们上体育课,操场上不时传来老人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
拍摄手记:
从踏进上杜小学的那一刻开始,偏僻的小学,冷清的教室,一切是那么熟悉。
原来的教室黑板字迹依然保留着。
唐老师帮爱人喂鸡,种菜、喂鸡也是老俩口打发时间的重要方式。
多前我也曾经在偏僻的农村小学工作几年,面对的是一个孤岛一般的小学,夜晚降临,我和一个民办教师,一个老校工守在学校里,寂寞难当。从进入那所学校开始,我就尝试着逃离,终于在三年后离开,而那些土生土长的老师们还在坚守。现在虽然已经很久远,但那份乡村小学生活的记忆一直在心头萦绕。
三个孩子帮老师收干辣椒,然后上体育课。
每天早晨,打扫好教室后,两口子要为孩子们烧点开水,下雨时孩子们会在学校吃饭。
在杜集中心小学,校长程涛告诉我,他们那里的老师严重缺乏,虽然每年都有一些年轻教师被分配或者支援到那里,但每年走的年轻教师远远比进来的人要多,加上自然退休,最多的一年就减少了近20个老师。
无法想象,唐权友老师从20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一个人独守在上杜小学30多年,直到现在两鬓花白,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对孩子们的一股浓浓的爱,他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