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馆‖罗小然《乌江河畔下的项羽》点评
乌江河畔下的项羽 约读书房蒙阴校区 罗小然
高尔基爷爷①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的头脑变得充实;读书可以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地)穿梭,所以我爱读书!
在假期里,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李清泉的《英雄项羽》。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了少年时的项羽亲眼见证了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楚国的灭亡②,面对国破家亡,立志图秦成了他的人生目标,从此他不爱学文,也不好学武,他只喜欢学万人敌——兵法。经过他十四年的学习和努力③最终项羽亲手将强大的秦国给推向了灭亡。二十七岁时衣锦还乡成了西楚霸王。之后的四年项羽和他一生的宿敌对手刘邦④展开了争天下的较量,他们交战无数次,在三十一岁时项羽由于有勇无谋、不重视人才、张狂任性⑤等原因大败于垓下,最终怀有愧疚之心自刎于乌江河畔。
在巨鹿之战中,我认识了一个足智多谋,善于利用和激发团队力量的项羽⑥,当时由于秦二世的暴政农民起义四起,赵王被困,楚怀王命项羽去救赵,可项羽只有四万人马,而秦军三十万,项羽就想让自己的士兵以一当十。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快要到达赵国的时候,项羽让大家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吃,然后让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所有吃饭用的东西和船只全部砸坏,然后对将士们说:“将士们,我们要想活着回去,那只有战胜秦军。”将士们看到项羽视死如归的决心后,在战斗中无不以一当十战胜了秦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大战役。也是这次战役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的脚步。
项羽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留给我们后人许多人生启迪,巨鹿之战教会了我们如何利用团队,只有激发团队的战斗力,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裂土封侯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一意孤行;自刎乌江河畔时留给我们的是不要任性,更不能用生命去面对失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将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
“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值得我们后人深思的英雄。
点评:罗小然写过一篇很好的读书作文是关于《佐贺的超级阿嬷》的,那一篇构思很巧妙,现在他又写了一篇读后感,我们看看怎么样。
一、这个称呼①有点怪,大概罗小然的父辈还有“雷锋叔叔”这样的称呼吧,现在不见谁再这样称呼了;以前“文革”中有人为了表现立场,把古代戏剧人物苏三称呼为“阶级姊妹”也是给人怪怪的感觉。我看,还是直呼其名吧。
二、句②也有点别扭,俗话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国也不是“一天”崛起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说少年项羽见到的是楚国的灭亡还差不多。
三、句③也不准确,“学习和努力”这两个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副词,并列地放在一起,您觉得通顺吗?即便你还没有学过语法,语感你总有吧?如果说感觉不太清晰,那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多读书,多读各种各样的书。
四、句④“宿敌”用得也不准确,用到一个新词,要注意先查明意思,宿敌是“长久的敌人”,显然项羽和刘邦不是——推翻秦朝独裁统治的战斗中他们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呢。
五、句⑤项羽的性格是“有勇无谋、不重视人才、张狂任性”,我们先记下来。往下看。
六、句⑥项羽的性格是“足智多谋,善于利用和激发团队力量”,这可就怪了,句⑤、句⑥两相对照,难道有两个项羽吗?最起码“无谋”与“多谋”用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合适吧?或者是项羽经受了什么巨大的刺激,比如儿子被天火烧死了?以致于变得丧心病狂起来。
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认可他的结论,不能肯定项羽到底是不是英雄?
总之,项羽形象十分扭曲。甚至本文作者罗小然与写上一篇读后感的罗小然也是判若两人,这就是作文水平不稳定。具体到本文,问题是读书很不深入、没有基本的理解。建议重新读一遍原书。有明白的感想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