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5 听话与叛逆

今天我们讲四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大部分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大部分教师也都喜欢听话的学生。因为听话的孩子,父母省心;听话的学生,教师省事。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建立,所以有无数发展的可能性,也只有在这个时期才会发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我相信所有父母心、教师心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向上或向善,但不能保证所有父母和教师都是对的,因为没有多少父母和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敏锐变化。所谓叛逆期,就是父母跟不上孩子变化的节拍,父母的引导和孩子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父母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向上,所以才存在所谓的代沟问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至少有一桶水”,但并不能保证有一桶水的教师就能够给学生一碗水,更不可能保证所有的父母都有一桶水。当然,优秀的教师或者父母不是给学生多少水,而是要让学生创造一条河。不过有不少家长这样认为:就是因为自己教不好,所以才送去学校。其实这是家长无能的表现,或者是家长的学习力退化的表现。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叛逆并不是坏事,甚至没有叛逆就没有教育。不能很好地处理叛逆期的家长一定不是合格的家长;不能顺利地化解学生叛逆期问题的教师一定不是优秀的教师。
毛主席14岁的时候,和18岁的罗氏结婚。假如毛主席乖乖听父母的话,不离开湘潭,那终其一生不过是普通的农民。假如孙中山一直是个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国民,那就不会有后来的伟业。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叛逆就是好的,更不能说叛逆就可以成就事业。人在成长的关键期也就是那么三两个关节点,就像开车,刚开始一直很顺利,因为只有一条路,只要扶着方向盘基本上就不会出问题。现在到了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好,如果没有指引就很有可能上错了道。所以在人生三岔路口,在迷惑的时候,如果碰对了人,用对了方法,那么孩子才会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发展期。
“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讲述生活方面的细节。所谓孝是要求在处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上,更多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付出,这是单向性的活动,而且要做到才算孝,光有心念不能体现孝。从这个角度来看,孝是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命,行勿懒”,在传统意义上,父母之命如同军令,但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无条件地接受父母之命,因为父母的命令毕竟和军令不同,父母也有可能犯错,尤其是父母生气的时候;“行勿懒”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同时,勤奋这种品质只能在这个时期形成。另外,我发现,父母的勤奋可能会培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孩子,一种也很勤奋,因为有很好的榜样;一种变得很懒,因为有父母代替,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越依赖。例如我有些学生,都已经是17岁的人了,还把周一到周五在学校穿的衣服,留到周末带回家让父母帮忙洗;平时在学校也不参加集体搞卫生的活动,理由是从来没有做过,如果让他们去洗厕所,那简直是无法想象。只有做到了“应勿缓”和“行勿懒”,那么“父母教”,孩子才会“敬听”。这句话,从表面上看都是要求孩子如何做,实际上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父母,孩子不“敬”的原因是什么呢?所以,只有父母正确了,孩子才能够正确,孩子才会“顺承”未来作为父母之“责任”。
听话和叛逆都是孩子的特性,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基因,两者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向上或向善;两者都有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明白。只有明白的父母,才有正确的教育;孩子才会追求正确的人生。无论是听话还是叛逆,都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