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餐被不速之客搅黄气得回家罢工的中唐宰相郑珣瑜
唐顺宗登基后,任用宠臣王叔文,进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永贞革新”: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一定很开心。
但是,王叔文并非看起来那么纯良。后世学者王夫之在肯定王叔文“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的同时,也批评他“器小而易盈,气浮而不守”“胶漆以同其类,亢傲以待异己,得志自矜”。而比王叔文还得宠的改革二把手王伾,自己的口袋也不干净,公然受贿。
王叔文和王伾都是唐顺宗为太子时的旧臣,大概自以为有皇帝的支持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他们的革新已经触动了守旧大臣、宦官、藩镇的利益。
小编这里不是妄自揣度王叔文的心态,因为他曾经做过主动激怒朝廷老臣的事。
唐朝的规矩,宰相们在办公间隙是要在中书省一起用午餐的。这天,四位宰相郑珣瑜、韦执谊、杜佑、高郢正在吃饭,王叔文突然不顾小吏阻拦闯了进来,要找韦执谊。
韦执谊正是王叔文改革团队的一分子。虽然他是宰相,但德宗年间宰相已经被架空,说话不如近臣管用,所以轮不到他带队。
韦执谊见王叔文来了,就起身说话,与他一起离开。他这一走,其他三位也只能停下筷子,等他回来,可怎么等也不见他回来,派人去打探,才得知——韦执谊竟然和王叔文一起吃饭了!
杜佑、高郢知道王叔文背后是皇帝,都没敢说什么。可郑珣瑜的暴脾气却上来了:“我怎么还能在这里!”
看姓氏就大约能猜到,郑珣瑜出身名门荥阳郑氏,其堂弟郑余庆也是宰相。但郑珣瑜年轻时并不顺利,他的祖父只是刺史,父亲只是县令;他早早失去了父亲,十八岁时又赶上了安史之乱,带着母亲逃到陆浑山,赡养母亲、抚养弟妹,因而远离了家乡。
乱平后,转运使刘晏奏请补他为宁陵、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他为南郑丞,他都谢绝了。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郑珣瑜通过了讽谏主文科考试,被任为大理评事。但为了得到更多的俸禄以奉养母亲,他请求调任阳翟丞,获准,因政绩出众,被调到京城长安,任万年县尉。
大历十四年(779年),崔祐甫拜相,升郑珣瑜为左补阙,又外放任泾原帅府判官,又回京任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后因丧母去职,期满复出后迁吏部任职。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德宗诏令选择十个中央官员分任长安、洛阳地区的地方官,郑珣瑜以检校本官、吏部员外郎兼任奉先县令。次年,任为饶州刺史,后又回长安任谏议大夫,七年(791年)以给事中为中书舍人,八年(792年),主持考核外官。共经四次升迁为吏部侍郎。
贞元十一年(795年),郑珣瑜受任为河南、淮南水陆转运使,又任河南尹。这是东都洛阳周边的长官,无疑是要职。
尚未赴任,就赶上了唐德宗过生日,按惯例,他应该献马为寿礼,有小吏请求他照做,他拒绝了:“还没上任就献礼,合适吗?”
郑珣瑜为人严肃寡言,从不拿自己的私事拜托他人,人们也不敢打听他的爱好。到任后,清静惠下,减少赋税,增加津贴以便民。
当时,叛将吴少诚割据淮西,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奉命讨伐。郑珣瑜负责通过水路运输保障官军的补给。郑珣瑜将食物储存在距离官军更近的阳翟,减少了百姓运粮的负担。
韩全义和监军宦官对河南屡有索取,但除了有诏令授权的以外,其余数百封信函郑珣瑜都不理会。有下属担心他得罪人,他说自己宁愿自担后果,也不能糟蹋一万劳工的血汗。他迎送宦官使者都有固定地址,差距不出马脚三五步。时人认为他堪比前任河南尹张延赏,又比张延赏更严肃、宽厚、正直。
后来,德宗原谅了吴少诚,战事不了了之,郑珣瑜又被召回再任吏部侍郎。他将考核官员的重任交给了不受贿、务实的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裴垍。
贞元十九年(803年),郑珣瑜被任为门下侍郎,和高郢一同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
当时德宗近臣嗣道王李实为京兆尹,为了上贡邀宠,严酷地对百姓抽税。郑珣瑜便去找他理论:“京兆尹府的收入明细都当记载,多余的应当上交度支。你的贡品都是哪来的?”但李实却什么事都没有,毕竟他背后是皇帝嘛,前面说了,近臣比宰相都管用。
有一次,德宗问宰相和集贤殿学士神策军的建置始末,在场各位竟然无人能回答。不过宰相们不耻下问,知道自己不懂,就去找懂的人——司勋员外郎兼史职蒋乂。蒋乂旁征博引回答得很详细明白,高郢和郑珣瑜相对叹道:“集贤殿有人了!”德宗也下诏,由蒋乂兼判集贤院事。
德宗想要文学之士,有人推荐校书郎李建,德宗问左右,郑珣瑜说:“臣在吏部时,当补校书者八人,其他人都是仗着贵势求官的,只有李建不是。”德宗高兴了,提拔李建为左拾遗、翰林学士。
郑珣瑜爱惜百姓,公私分明,嫉恶如仇,提拔人才,在传统意义上无疑是好官。王叔文改革后不久,李实就被贬了,并被热情的长安城百姓用砖瓦送行;在当时的一片叫好声中,也许也曾有过郑珣瑜的声音。
然而,这次王叔文擅自闯入打断宰相饭局,彻底清零了郑珣瑜对他的好感:饭也不吃了,喊左右取马回家,卧床不起,一卧就是七天。
人们说:你看高郢就无所作为,还是老郑耿直有气节。不过到了北宋,《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却觉得郑珣瑜仍然没有尽宰相之责,比高郢、杜佑好不到哪里去。欧阳修鄙视王叔文,他认为这几位宰相只有联合起来推戴太子,让王叔文滚蛋,才能叫尽责。
这么做看起来很吓人,另立皇帝不是造反吗?但在当时,这是有可行性的,太子年纪大了又有根基,而顺宗多病。支持太子的主力,当然就是藩镇、宦官,以及那些被王叔文得罪了的大臣。王叔文有皇帝撑腰仍然不得善终,原因正在于此。
虽然宰相们无所作为,但当顺宗病重了,太子便监国了。朝廷一新,郑珣瑜和高郢都罢相。同年,太子政变登基为唐宪宗,顺宗被迫退位——还没等到来年永贞年号正式投入使用,永贞革新就已经死了。
可这和郑珣瑜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太常博士徐复觉得他是名臣,为他争取到了两个字的谥号——文献(文宪);后又赠太师。
他的两个儿子郑覃、郑朗后来也做到了宰相。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