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诗解3政苛食人仁者无敌

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诗解3政苛食人仁者无敌

题文诗:

孟子之曰:狗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岁也非我.何异杀人,

我.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愿安承教.孟子对曰:以梃与刃,

杀有异乎?曰无以异.孟子又问: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孟子问: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率兽食人.

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也,

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

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百姓,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强焉,及寡人身,东败于齐;

西丧于秦;南辱于楚.愿比死者,壹洒,

如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以,仁政于民,省刑薄税,深耕易耨;

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出事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坚甲利兵.

彼夺民时,使秦楚民,不得耕耨,以养父母.

父母冻饿,妻子离散.陷溺其民,王往征之,

谁与王敌?: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3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4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5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6,厩7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8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9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7饥而死也?”
 
【译文】

〔丰收年份〕猪狗能吃上人吃的粮食,却不晓得及时收购以备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人,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实实地去改革政治,〕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了。”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愿意耐心地接受您的教诲。”孟子答道:“杀人用棍子和用刀子,有什么不同吗?”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厚实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老百姓却面有菜色,郊野外也饿殍横陈,这就是率领着禽兽来吃人!野兽间弱肉强食,人尚且厌恶;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从政,还不能做到不率领着禽兽来吃人,这又怎么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最开始制作人俑来陪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人俑如同大活人,却用来陪葬。〔用人俑陪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老百姓活活饿死呢?”
 
【注释】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句中“检”当读为“敛”。这句话的意思是,丰年时,谷贱伤农,狗彘都能吃上人的食物,当政者却不平价收买粮食,储藏之以备荒年。这样的解释,是颜师古对《汉书·食货志·赞》“孟子亦非'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所作的解释。《汉书·食货志》“检”也作“敛”。但《孟子》赵岐《注》却解释为“不知以法度检敛也”,也就是不知以法度约束的意思。我们之所以从颜师古,是因为“检”之有法度义最早见于《荀子》,至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约束、限制义更是晚见于《论衡》。赵岐《注》显然是用汉代才有的意义解读这段话了。相反,“敛”的收藏、收捡义,在《孟子》成书的年代则较为常见。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道路,后来写作“途”;莩,音piǎo,通“殍”,饿死;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
 
(3)斯:这就。

(4)安:安心,安然。(2)梃:音tǐng,直的竹、木棒。
 
(5)肥肉:厚肉;肉,肌肉;肥,肉质丰满。可知那时的“肥肉”和现在的“肥肉”意义有所不同。
 
(6)厩:音jiù,马栏,马厩。(7)恶:音wū,何。
 
(8)仲尼:孔子的字。(9)斯民:这些老百姓;斯,此。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2,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西丧地于秦七百4;南辱于楚5。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6,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7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8;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9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10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11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的强大,天下没有比得上的,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这时候,先是东边败给齐国,长子都死在那儿;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羞辱,〔被夺去八个城池。〕我为此深感屈辱,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样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即使百里见方的小国也可以行仁政使天下归服,〔何况像魏国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
那秦国楚国〔却相反〕,侵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逃西散。那秦王楚王让他们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渊里,您去讨伐他们,那还有谁来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人无敌于天下。’请您不要疑虑了吧!”
 
【注释】
 
(1)晋国:这里指魏国;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魏国最为强大,所以用“晋国”指代魏国。
 
(2)天下莫强焉:莫,没有……;焉,于是,于斯,于此;此句意为“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强于它(魏)”。
 
(3)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役,魏伐韩,韩求救于齐,齐军袭魏,魏军败于马陵,主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焉,于此。
 
(4)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役后,魏又屡败于秦,割河西之地及上郡之十五城。
 
(5)南辱于楚:梁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楚遣柱国(武官名)昭阳统兵攻魏,破之于襄陵(今河南睢县西),得八邑。
 
(6)愿比死者壹洒之:比,替;壹,全;洒,音义均同“洗”,洗雪,雪耻。
 
(7)地方百里:当理解为“地,方百里”;方百里,意谓长宽各为百里。
 
(8)易耨:易,使……容易;耨,音nòu,锄草。
 
(9)悌:音tì,弟弟尊敬兄长。
 
(10)制梃:制,通“揭”,举起。焦循读“制”为“掣”,但“掣”意为拉牵,词义上解释不通。《孟子》时代的语言,持兵器所用动词为“执”“持”“抚”等,从不用“掣”。赵岐《注》:“制,作也。”因而《孟子译注》说:“当读如《诗·东山》'制彼裳衣’之'制’,制作、制造之意。”这也有疑问。制,本义是裁衣,后引申为制礼、制法度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制度、法度等名词义。终先秦之世,未见以“梃”或其他兵器、农具或其他器具作宾语者。且当时语言中,在“动词+兵器+以+谓语”格式中,“兵器”之前的动词多为手持武器(或器具)的动作,未见“造作武器(或器具)来干什么”之例。“制”,可能通“揭”。制梃,即“揭竿”。揭,是“举”的意思。制、揭古音相近。制梃,谓手举木棒。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11)妻子:妻子和儿女;妻,妻子;子,子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