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的古与今
经常听人说音乐是离灵魂最近的声音,在众多艺术中,音乐总能很轻易地挑拨起人的情绪。当有语言韵律美的诗词和曲结合起来,就更美了。我相信很多喜欢中国风歌曲的人一定有此感受。
读《三字经》,自己觉得每个段落的语气都差不多,孩子也觉得没意思。百度了一下,发现有很多配乐成歌的版本,曲子的优劣一对比立见高下。相同的词,不同的曲,带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很多海归的爸爸妈妈经营起了自媒体亲子公众号,凭他们的途径带给了大家很多珍贵的资源。有个耶鲁大学毕业的爸爸辞去了五百强公司的工作,做起了亲子分享。他专门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将《三字经》和《千字文》谱成了曲子,曲调沿用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孩子唱起来就有一种竹林中的武侠气,余音绕梁。
提起《诗经》,很多人觉得太遥远难懂,但是如果告诉你这是古代春秋各国劳动人民田间地头唱的歌,只是曲调没有被流传下来,是不是距离感不那么强了呢?看一下释意,语言朴实直白。有思乡的《河广》,有悼念亡妻的《绿衣》。这些诗,被现代民歌艺术家于文华演唱出来了,谱了曲的诗就是歌了,和我们在KTV中唱的没什么不同。
《诗经》是“2+2”的节奏,四个字的,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成语就是沿用这个句法,也包括《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四个字的能成歌曲吗?当然可以,你听听胡歌为《琅琊榜》唱的片尾曲,古韵十足。相比之下,南方比较浪漫的楚国,远离中原的孔孟礼教,流行“3+3”的节奏,一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将两种节奏组合,变成“2+3”、“2+2+3”,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语文课本必背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在唐代已经非常鼎盛了。到了宋代,从政的要员也多是非常有品位的人,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茶余饭后,去听曲,乐工和技人弹着的一些曲牌,如“满江红”“相见欢”等,就是各种曲调,类似西方G大调、F小调的称呼。很多人会为曲牌填词,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像林夕一样。可惜流传下来的曲谱不多,现代音乐家为宋词新作的曲也不多。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王菲本就有些忧伤的嗓音将词演绎的婉转感伤。
手机铃声、车载音乐、电视电影、音乐广场、儿童玩具,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有时喜欢上一首歌,只是因为一句歌词,有时哼唱一首曲,因为有难忘的记忆。诗、词、歌、曲,你可以将任意两者组合。怎么样?有声有色的词曲从古至今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吧!
作者:吴文言
供稿单位:国网江苏电力徐州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