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举国崇佛——龙门石窟
北魏王朝举国崇佛(386—577)
北魏(公元386——公元577)历经192年,我们看一下历经不到两百年的一个王朝,对佛教,对人们,乃至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什么贡献——
大同是北魏第一个首都,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迁都洛阳的同时,龙门石窟开始建造(这儿一部分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的样式建造的)。敦煌石窟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但发展较快是在北魏时期。麦积山石窟,开始兴建于后秦(公元384年),也是大兴于北魏。
打一个比喻,如果四大石窟是四座高楼大厦,那么北魏就是为他们打地基的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
佛教盛行的北魏,石窟佛像大兴的北魏,不得不归功于帝王推崇佛教,当然,中国四大石窟也是北魏王朝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第三篇)
龙门石窟里的北魏造像
第一篇我们讲述了云冈石窟里的北魏佛像特点,龙门石窟里的北魏佛像是怎样的呢?因为在同一时期,所以佛像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发展之处,下面比较来看。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粗略比较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似之处:形式还是洞窟石雕和摩崖造像,龛窟的布局上也有略同。但是龙门佛像的面貌却是在云冈佛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里的石料较细而坚硬,故其结果在云冈之上,然而这里地处中原,与社会人群接触较多,其毁坏程度也非常严重,后人研究起来也很困难。
这儿的佛像面貌
龙门石窟开凿比云冈石窟开凿晚40年, 这里佛像的面貌在云冈佛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得追溯到云冈的“北派”和“南派。(第一篇有介绍)。
( 一)龙门与云冈“南派”(印度风)比较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唐代人们崇尚以胖为美),所以,佛像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南派)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
左边云冈(南派) 右边龙门(下文龙门石窟简称龙门,云冈石窟简称云冈)
(二 )龙门与云冈“北派”比较
虽然龙门比云冈要晚开凿几十年,有所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但云冈“北派”的精品佛像却凌驾于时代之上,甚至纵观整个佛像历史,都能以其独有的精神面貌被人所赞叹。
↓(右)佛面部清秀,略带微笑。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左)也具备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略带微笑,更重要的是面慈祥与世人,其精神占无上的地位。
左边云冈“北派” 右边龙门
↓(左)这尊佛像是云冈“北派”的精品,面相清秀,细长微弯的眉毛和眼睛,楔形鼻,小嘴微笑,面相更为庄严慈悲。
(右)这尊佛像是龙门宾阳中洞本尊佛的胁侍菩萨,面相清秀, 略带笑,雕刻技术更加精细成熟。
左云冈“北派 ” 右边龙门
这儿佛像衣褶的发展
龙门古阳洞,衣褶创造出一种新样式:衣服下摆褶皱部的线曲直参差,流畅,曲折配合得体,出现多层翻覆重叠。↓
这儿创造的衣纹与云冈“北派”发明的衣纹相似之处:都是竖平行衣纹。衣纹起伏较弱,虽有创新但立体的写实造型还未发展。↓
宾阳中洞衣纹写实技巧的进步
龙门宾阳中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开凿比古阳洞晚10年左右,衣纹不似古阳洞,这尊佛像衣服下摆出现更加立体的造形,这是佛像造形走向写实立体的一个开端。↓
宾阳中洞立体写实的雕刻手法主要表现在衣服的下摆褶纹上。(下多图)↓
佛像上身的衣服造形并未发展,这与同时期的云冈,敦煌等石窟造像风格一致。↓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