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碑到唐楷:楷法的纯熟!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学书法,开始的时候兴致很高,有的“笔性”也很好,但往往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进步就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主要是没有梳理好书法史上的风格体系和笔法传承的脉络,以至于不“对路”。对此,我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
书法史上,楷书甚多,若分不清它们的风格体系,理不顺它们的笔法传承脉络,学起来就会分不清头绪,临帖时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显得很盲目。
《崔混墓志》
那么,怎样来分清它们的风格体系呢?黄惇教授曾提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行书的体系问题,他认为,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可归结为三个系列,即晋楷一系、魏楷一系和中唐楷书一系。晋楷一系发端于三国时的钟繇,而完成于东晋时的王羲之父子,其后这一系楷书由智永而传至初唐诸家。这种由文人书家师徒授受,时代相传,在笔法和审美意蕴上与钟、王笔法一脉相承的楷书体系称之为晋楷一系。
再者就是魏楷,即魏碑楷书,是北魏碑版及与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碑志、石刻书法的总称。最后是唐楷一系,唐楷这里主要指中、晚唐楷书(初唐楷书从笔法上讲,应归入晋楷一系),其代表书家为颜真卿和柳公权。黄先生将楷书分为上述三个体系,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明晰的学书路子。
柳公权 《李晟碑》
唐楷与魏碑统属楷书体系。
魏碑产生在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朝时期。二者皆以产生的时期而命名。先有魏碑后有唐楷,两者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
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有这样的特征。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
唐楷与魏碑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它们的最大差异和区别也就在笔画的形态和笔画的造型上。
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
这三系楷书,就是三条学习轨道,无论从哪一条轨道上开始学都行,但不能今天写钟王,明天临颜柳,后天学“二爨”,无论在哪一体系上学习,都应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量临习这一系统内的碑帖,尽量做到搞深搞透,融会贯通,等到某一体系的笔法基本掌握了,巩固了,再考虑学习另一种笔法。
学书应该从主流书风学起,这对于初学楷书者尤为重要。晋楷一系应为主流书风,它肇于钟王而流被后世,从释智永到“初唐四杰”(欧、虞、褚、薛)无一不奉二王书法为圭臬,直到元、明赵孟頫。
欧阳询书法欣赏楷书《心经》
因此,从二王——智永——“初唐四杰”向下观照后人(虞、褚、赵等)、研究后人;也可以通过后人向上追溯前人、理解前人,这是学习楷书的正脉、大道。魏碑楷书,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未成熟的楷书,其用笔与二王一系楷书大相径庭,它的笔画有明显的刀刻、斧凿之痕迹,初学者往往捉摸不透其笔法特征,甄别不出其优劣,所以笔者不主张一开始就从魏碑学起。然而这种楷书恰恰又具有雄浑朴茂、恣肆烂漫、自然天成的特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独特个性的审美典型。
颜真卿多宝塔碑
如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再来写一写魏碑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魏碑中的佳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二爨》等。
最后说说唐楷。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生的书家,学习书法大多从唐楷入手,甚至人人都学颜、柳。其实把颜、柳当作学书基础是可以的,但有了基础以后就一定要学会“变”。颜、柳楷书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起、收笔处重提按,尤其是“钩画”还出现了“三角钩”、“鹅头钩”等,他们把楷书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唐怀素自叙帖
所以学书要用心琢磨,仔细研究,扫清它们之间的笔法障碍,打通其笔法血脉,才能够做到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