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65)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2)不见,众凶(3)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4)勿近,五实(5)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6)。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7),莫知其形,见其乌乌(8),见其稷稷(9),从(10)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11),神无营(12)于众物。

【注释】

(1)真:正确的方法。

(2)众脉:孙鼎宜:“脉,应从目。《尔雅》:'脉,视也。’”众脉,指有人旁观。

(3)众凶:凶,古通“汹”。众凶,指喧嚣的声音。

(4)五虚: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5)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闷瞀。

(6)瞚(shùn):同“瞬”,一眨眼的时间。

(7)冥冥:无形无象的样子。

(8)乌乌:气聚的现象如同乌鸦的飞聚集合一样。

(9)稷稷:形容气盛的现象如同稷禾一样的繁茂。

(10)从:通“纵”。

(11)虎:指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2)营:通“淫”,有“惑”或“乱”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针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观察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虚证?怎样治疗实证?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候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握着虎符那样专一,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按语】

本节强调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指出经气的运行是“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所以,医者唯有静心体察感受,才能做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守神”和“守机”。因此,本篇在讲医者用针时,首先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是统领全段的宗旨和总纲,指医者调整自己的精神使之安和。这样才能集中思想充分去了解病人五脏的虚实,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这时下针才更加准确,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愈。而在其具体针刺运用时则要“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用补法必须所刺为虚,用泻法必须所刺为实。若经气来至,则应谨慎守气,以免让它消失。在内刺深,在外刺浅,深者得气远,浅者得气近,注意必须得气。只有在临证应用中充分把握以上原则与方法才能在治病过程中达到“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的高深境界,最终达到保命全形的结果。

(0)

相关推荐

  • 《凡刺之真》

    这里的"真",指的是针刺治病的道理. 经文中,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 ...

  •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何解?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之术看似基础理论相对简单,腧穴数量也不多,相对于用方遣药需 ...

  •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65《灵枢·天年》第十三讲

    综艺大观园推荐搜索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65<灵枢·天年>第十三讲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 ...

  • 黄帝内经解读(1)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 黄帝内经解读(2)

    [原文]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 ...

  • 黄帝内经解读(3)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 ...

  • 黄帝内经解读(4)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 ...

  • 黄帝内经解读(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 ...

  • 黄帝内经解读(6)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 黄帝内经解读(7)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 ...

  • 黄帝内经解读8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