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传承和特色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教造像的起源,根据佛经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佛在世时,其目的在于弘扬佛法、供人敬奉,以及庄严殿堂等等。

从印度出土的实物看,此时的造像有显著特点:形象多为体魄强健的伟丈夫形态。

佛坐像 383年

现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

伴随着佛教在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在各时期形成了诸如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等特色鲜明的造像风格。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些风格与传入地的雕塑传统和审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
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古印度造像简洁质朴,藏传佛像华丽庄严,中土造像庄严静穆\气韵生动。中国各个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个性鲜明,极具时代特征!

佛像是随着传教者进入汉地的。初传汉地的佛教造像似乎和金铜有缘。史载,汉明帝刘庄有天晚上做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从西方飘然而至,绕屋飞行不绝。早朝时,有大臣解释是西方大神佛陀。明帝于是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不期而遇前往东土弘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及为他们驮经卷和佛画像的白马。到洛阳后,明帝给了他们极高的礼遇,在西雍门外造了一座“卿”才能享用的“寺”,因白马的功劳和圣灵,取名“白马寺”。据说,白马寺曾供奉过一尊成人拇指大小的金铜佛,就是根据明帝梦中金人模样制作的汉代佛像。

洛阳白马寺山门全景

虽然这段东汉早期的佛教传播史料不被史家看好,但长江三峡出土的延光四年(125)铭青铜摇钱树残件上的佛像,证明了至少在东汉中期已开始铸造金铜佛像了。

东汉摇钱树干青铜饰佛

摇钱树是汉代神仙思想的物象反映,其树干上出现佛像,反映了佛教初入中国时仙佛共存的基本面貌,同时亦成为我国金铜佛教造像早期遗物。

从两汉到三国西晋,无论是青铜还是陶瓷、石刻的佛教造像,都与神兽、神人并列于同一器物上,被当作一般的神明来奉祀,以中国特有的方式来膜拜。

南北朝至唐初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到北魏(386-557年)统一北方,南北朝格局形成,不同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大割据、大融合和文化多样性的纷乱时代,走向隋唐统一的重要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在吸收印度、中亚、东南亚等地的艺术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为中国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盛唐艺术的先声。

随着《僧祇戒心》等佛教仪轨的弘传,单体佛造像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三国笮融曾造金铜佛像,西晋时高僧竺法护在洛阳造菩萨金铜像12尊,但都没有实物传世。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单体金铜佛像是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收藏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建武四年(338)铭款铜鎏金坐佛造像。

十六国佛立像

造像身着犍陀罗式通肩佛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所持法物亦非常见的持净瓶或结手印的样子。整体风格受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中土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据此推断,造像时代应为西晋十六国。

十六国铜鎏金佛坐像

坐像通体鎏金,佛祖面容端庄,俯视前方,双手于小腹前结禅定印。台座前两只护法狮子张口昂头,牙齿清晰可见,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坐像中的上乘之作。

董钦造阿弥陀像 隋开皇四年(584年)

铜鎏金高41厘米 座宽29厘米 厚24厘米

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南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这铺铜鎏金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的人物组合,加上台座和狮子,保存完好,鎏金精美。台座后侧所刻发愿文称:“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可知这是公元584年所造的一铺阿弥陀像。主尊肉髻低平,脸型偏圆,眉毛以阴线刻出,双目细长,嘴角上翘,面带微笑。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向前平伸,右手抬起,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姿态清秀自然。佛的两侧立胁侍菩萨,体型细瘦,宝珠形头光,头戴宝冠,缯带从宝冠左右垂至膝侧,下着裙,披挂璎珞等饰物,帔帛搭于两臂,垂于体侧,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左侧菩萨右臂自然下垂,平托一莲蕾,左臂上举,捏宝珠。右侧胁侍菩萨右手举与肩平,持莲蕾,左手置于胸前,手心朝下。两菩萨的前面是二力士,稍稍侧身握拳,竖眉鼓目,嗔目怒视,衣裙随着人物的姿态动作飘向一侧,与相对静止的佛与菩萨形成对比,渲染出一触即发的力量感。两力士中间为地神托举博山炉,地神一手撑地,另一手与歪向一侧的头部承托底盘,圆形平托上有莲花与莲叶簇拥的博山炉。带有护栏的台座四边开壸门,前面两侧有相向蹲立的狮子,昂首挺胸,前腿伸直,筋肉鼓起,充满着紧张感,似乎随时都会一跃而起。这铺铜鎏金造像保存完整,造型和做工均十分考究,是隋代金铜造像中的精品。

尽管铜作为战略物资,在战乱年间受统治者严加管控,被严禁用于民间铸造金铜佛像,但佛教的护生理念直指人心,蕴慰着乱世之际命如蝼蚁的平民百姓的心灵,反而催生了金铜佛像的铸造和传布,同时造像的形象也变得内省而慈祥。
此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组合。主尊为波浪式高肉髻,眉弓上挑,柳叶形的眼睛平视前方,口鼻小巧,略带微笑。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而密,显示出服饰的质感,两腿之间的衣纹呈距离均等的U字形,袖缘和衣摆层层叠叠,排列参差有序,富有装饰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台之上,莲座下承接圆柱体台座,台座表面装饰兽面口衔莲花,两侧各插一个单独铸造的龙吐莲花,莲花枝叶与龙保持着向上升腾的动势,在视觉上支撑着上方宽大的三尊像和背光。主尊两侧莲台上各立一胁侍菩萨,穿着华丽,衣摆向两侧飘动。佛像舟形背光,外缘为火焰纹,主尊头部上方装饰一簇莲花,伞盖般的花朵与枝叶向四周舒卷,主尊身体两侧有自下而上生长的莲蕾。此像体量较大,保存完整,整像装饰华美,显示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就是南朝佛教艺术的盛况。南朝虽经宋、齐、梁、陈四朝,然而政治中心一直是今天的南京,政权更迭并未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造像也随之发展而变化。南朝造像普遍形体瘦削,气质温雅。佛身不穿印式袈裟,而着褒衣博带式的袍服,胸前露出带结,类同南朝文人衣着样式。

南朝飞天两身饰件

飞天头戴高冠,神情喜悦,秀雅端庄。双手举胸前作吹奏乐器状,衣带飞舞,鲜花花朵散落衣间,有着宗教特有的仪式感。颇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点。

唐代是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的佛像气度不凡,面相丰满而圆润,佛像头部皆饰螺发,头部高昂,展现了既内省又开朗、既沉静又温和,既有出世神韵,又有入世情怀的天朝盛世的精神面貌。

唐鎏金狮子

雄狮青铜铸造,扭腰甩头,张口獠牙,目瞪前方,两耳竖起,胸口宽厚肌肉凸起,身披锦鞍驮宝瓶,四蹄蹬地威猛雄劲,势不可挡。狮子非中国本土所产,西汉时已入贡。唐太宗贞观九年,康居国进贡狮子,唐太宗命浙东籍宠臣虞世南作《狮子赋》。这时各国已大量进贡,唐朝也是塑造狮子最辉煌的时代。

唐卧姿菩萨像

菩萨呈侧卧姿式,极为少见。头束高发髻,面相饱满清晰,秀目微闭俯视人间冷暖。身躯呈现S型,丰腴,华贵。跣足而卧,脚部轮廓清晰,姿态万千,威仪而祥和。

形式服务于内容,佛教传布过程中教义的变化直接导致造像的改变。由于重文,宋代的文化前所未有的昌盛,佛教完全被改造成“披着袈裟的老庄”,其造像也与古印度的梵相大相径庭,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中国面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布袋和尚(弥勒)、泗洲大圣(观音)、女相观音、罗汉等,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真人并无二样,但道行极高,神通广大,救苦救难,深受百姓的膜拜。

宋洛迦水月观音像

观音头戴化佛冠,发辫披肩,菩萨呈游戏姿坐于普陀洛迦山中。身姿优美,曲线纤细,神情安祥慈悲,是典型的汉传佛教造像,为宋代造像中的精品。布怛洛迦,观音菩萨道场,位于南印海上,又译为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

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佛教造像也深受唐宋汉地造像的影响,但因地域文化不同,这些地方的佛教造像肩部宽阔,胸肌鼓起,有伟昂刚健之势,与南方造像注重内省、平易近人的神态形成明显区别。

辽佛坐像

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东晋佛陀跋陀罗《六十华严》译为卢舍那。青铜造佛坐像,宝珠状肉髻低平,奇特的是肉髻顶部向上伸出两片叶状物。佛祖双臂上举,腕部戴镯,双手手指于头顶上部连接,结跏趺坐。这类形制的佛像十分少见。

元明清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向着官方和民间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官方因统治的需要崇奉西天梵相的藏传佛教造像;民间膜拜汉传佛教造像,并依照宋代的样式造像。但由于思想的钳制和文人地位的下降,民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不如宋,造像仅仅是膜拜对象,并不追求艺术水平,因此造像艺术大有“今不如昔”之慨。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将关公拉入释班,将其作为武财神和伽蓝菩萨供奉,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大理国漆金迦楼罗坐像

造像通体鎏金,跏趺于束腰式莲台上,面呈雷公之状,眉眼、鼻嘴如鹰,眼光俯视,凶悍无比。护法裸上身,显露钢筋铁骨般身躯,霸气十足,下身穿羊皮短裙紧裹躯体,身体笔挺,气势逼人。
(0)

相关推荐

  • 佛系-高颜值的佛像长啥样?

    本周是"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展"系列的第五期. 上期通过几件佛陀雕塑,介绍了佛陀涅槃之后的故事,也包括在他涅槃后佛法传播的早期历程.前后三期,我们通过约2000年前的一系列犍 ...

  • 观复博物馆藏历代佛教造像赏析

    · 一.明宣德 铜鎏金药师佛(大明宣德年施)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人疾病,又能救度众生出离恶趣,转生佛国.此尊药师佛,通体鎏金.螺发.肉髻高耸,摩尼宝珠顶严 ...

  • 顶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石造像碑 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高224cm,宽113cm背屏中部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主尊佛像圆形头光,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呈三角形悬挂座前.二胁 ...

  • 中国佛教造像展

    佛立像,北齐.青州市博物馆藏.佛像通体圆雕,肉髻低圆,着通肩袈裟,阴刻线条表现衣纹.头光内层饰莲瓣,外层线刻同心圆及卷草纹,最外层雕七尊坐姿佛像.这是印度笈多艺术在北齐的本土化改造. 佛像范,5-6世 ...

  • 来自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书法密码

    佛教造像中的书法密码 庄严肃穆   利乐有成 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清代考据学.金石学兴起,访碑风气盛行.乾嘉时期著名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黄易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访碑活动家,他常常在荒烟宿莽间孜孜搜访残碑 ...

  •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书法密码

    佛教造像中的书法密码 庄严肃穆   利乐有成 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清代考据学.金石学兴起,访碑风气盛行.乾嘉时期著名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黄易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访碑活动家,他常常在荒烟宿莽间孜孜搜访残碑 ...

  • 精妙绝伦的中国佛教石刻造像艺术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的奉先寺石刻造像群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一座洞窟的内壁上,布满了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和石刻造像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内力士脚踩的小鬼雕像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头像 大同云冈石窟 ...

  • 来自中国的佛教造像和壁画

    看到了这个从黑水城掳走的双头佛造像! 分享:

  • 中国十位书画名家被选为国宝级艺术传承人

    二十一世纪全国十大书画名家国宝级艺术传承人名单:国画家黄永玉先生.国画家俞继高先生.油画家范迪安先生.国画家朱祖国先生.国画家何家英先生.国画家王西京先生.书法家沈鹏先生.书法家孙晓云女士.书法家林岫 ...

  • 「艺术传承」——中国当代实力派艺术家陶勇作品鉴赏

    Tao Yong 陶勇:(字顺贤,号雨泽),男,汉族,1970年10月3日生,现年51岁,贵州省普定县人.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中国最具实力派艺术家.自幼秉承家学,酷爱书法,在 ...

  • 星龛奕奕翠微边 | 北魏的佛像长这样!原来佛教造像艺术也有过“幼稚”的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朝佛教艺术倾向于汉化与南朝风格,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是核心特征.东西魏与北周.北齐时期,鲜卑旧贵族掌权,外来风影响更加强烈.隋代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拉开了佛教造像艺术全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