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2978--荣昌万灵古镇开心畅游
荣昌缠丝拳的历史来源
《中国武术史》记载,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背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宋元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逐渐兴起,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复杂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三教合一”的大一统理念逐步融合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内青羊宫、青城山、川东各道观、及云贵诸道统俱属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明代兵学武学大师唐顺之先生佳作《峨眉道人拳歌》,记载了一个峨眉道人表演通背拳之始末。其传神妙笔“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通背缠拳。
明朝兵学、武学明师唐顺之先生《峨眉道人拳歌》是史料中最完整记录峨眉通背拳的珍贵文献,其“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臂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峨眉通背缠拳,不过大多都刻意追求技击之用法,十分忽略其修身养性的内功基础,因而只继承了其外在的形式(一个空壳),遗失了真正体现其内在东西的斯文之道(通背法门)。
峨眉通背缠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川东及武当道门内部传袭。《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及戚家军士兵的各地扩散才促成了它的大量传播。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甚至有个别明军士兵被俘变节或倭寇斥候侦探到明军操练方法而将其带到东瀛诸岛。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风云漫舞、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川渝本土道门武技在明清战乱更替中毁损严重,兼之满清王朝偏向于信奉佛教,所以近代官面上佛门武技渐居峨眉武术主导地位。川中道门迫于形势逐渐分流为临近官府而居的亲皇派和不涉官场政治清修于山林观阁的自然派,另有执着于反清复明的志士武道亡命于江湖间。随缠门祖师隐逸于巴渝民间的通背缠拳是峨眉道门功夫中相对较为系统完善的一支,并在与古老巴人武技的交融中得到升华。峨眉缠闭门亦称蚕闭门或化门,缠即行拳时螺旋缠绕,连绵不断,如蚕之吐丝。闭为应敌时避实就虚,紧封敌手,束缚困敌之道。化有空化敌劲,和暴制刚,履虎尾而不见伤之意,诀曰:“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顺势顺风”。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之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亦名化门。
缠门祖师黄益川,江西残字门拳师,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因介入“反清复明”活动被官府追杀避难入川,隐蔽期间跟从川东合州巴子城峨眉道人潜修研习道门通背缠拳(巴子拳)。后浪迹江湖,先后在泸州纳溪、大足龙水、合川云门等地隐居,暗中授徒传拳。因其“政治背景”而讳言师门来历,三百年间逐渐以缠拳、蚕丝拳、残拳、缠丝拳、化拳、峨眉拳等名目在江湖上形成缠闭门(蚕闭门)流派。缠丝拳功法中有主张不招不架先发制人的纯阳手法门,残、截、冷、弹、抖、钻纯阳六字道其术,少壮图强之士多擅长;也有主张螺旋缠绕、沾粘空随、能空善化之阴阳手技艺,沾、粘、绵、诱、空、随六字言之,化门之美誉因此而来,一般称阴阳手;还有缠丝技艺炉火纯青后返璞归真的纯阴术法,有敬、惊、径、擎、紧、切纯阴六字道其精微,老成练达之人始能会其玄奥,亦称斯文之道。
缠闭门的演练风格和洪门拳法不同,要求内功修炼、整劲发放,主张“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一般以近身贴靠、横劲沾粘、惊炸弹抖、打穴击要为主,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有些地方的练法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亦称攀猿手等)法有通过螺旋劲化开对方进攻,顺势牵引对方摔出之意,俗称“顺手牵羊”。此拳种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是: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隐隐有猿猴稚趣存乎其间。多年走访调研显示,黄益川初得缠拳行走川南时,一度大力倡行教徒以扩充反清势力,以致很快受到追捕,徒众损伤严重;后转移至大足龙水,才半隐半露谨慎从事,因而传播甚广,久后依然被官方警觉追查;再迁隐逸合川云门时,渐知大势已去,兼之年事老迈,传拳加倍隐秘,几乎不授身边人,邻里多不知其神异。《四川武术大全》记载:“黄益川死于合川,葬云门镇天星桥鸳鸯坟处。”
黄益川所传缠丝拳经杨为善从大足龙水传到荣昌,在蔡德泉、于天沛、杨吉山、唐新知、林焉、蔡吉、吕海滨、张崇荣、张宏宾、谢奕奎等大师的多年努力下,传播甚广,逐渐形成了清晰的传承脉络和完善的拳法套路、长短器械、内功功法、拆手技术和医药保健功夫,俗称“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首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十七届六中全会浓墨重彩推出“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每一个主题词都在提示我们:从文化入手,从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宝库里开发创新之路,积极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是时代新亮点。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第五路拳法肘桩教学参考视频)
附:巴渝缠丝拳第五路肘桩技法动作名称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左挂挤手 04、右挂挤手
05、沉气贯劲 06、左挂右捆肘
07、右挂左捆肘 08、滚挞右塞肘
09、右勾左吹灯 10、左勾右吹灯
11、滚挞左塞肘 12、踉跄步盗肘
13、左翻捶 14、踉跄步盗肘
15、右翻捶 16、护头右挑心
17、护头左挑心 18、上步右挑肘
19、护头左挑心 20、顺步挑心肘
21、进步左断肘 22、抖身扁担肘
23、左转右断肘 24、抖身扁担肘
25、左挂右捆肘 26、右挂左捆肘
27、滚挞右塞肘 28、右勾左吹灯
29、左勾右吹灯 30、滚挞左塞肘
31、踉跄步盗肘 32、左翻捶
33、踉跄步盗肘 34、右翻捶
35、护头右挑心 36、护头左挑心
37、上步右挑肘 38、护头左挑心
39、顺步挑心肘 40、进步左断肘
41、抖身扁担肘 42、左转右断肘
43、抖身扁担肘 44、左挂右捆肘
45、右挂左捆肘 46、收脚提气
47、导气归田
峨眉通背缠丝拳第五路肘桩,主要修炼身步腰胯转折功夫,要求行拳时灌注沉坠劲于脚底,敷布缠丝劲于臂膊肌肤。诀曰:“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如蚕吐丝绷茧厚,风云漫舞势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