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那个学年,我们一起艰难走过/朱良启
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每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看到劳其筋骨四个字,条件反射一般马上就会联想起1995-1996学年期间的经历,实实在在符合“劳其筋骨”这个标准。
我是1994年7月到淮北市宋疃中学任教的,作为一个镇办中学,条件过于简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当时的镇政府筹款征地在老学校后山的另一面建新教学楼,我报到之时已经开挖地基,但是因为征地时赔款少,百姓不同意,常常制止施工。还有建楼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多种原因导致新教学楼时建时停,一年多还只是建完主体工程,且只有孤零零的三层楼房,周围全是荒野,院墙、水电都没有,后面背靠一座山,在荒草灌木间有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向附近的村子,前面是一条为施工而建的三米左右的土路,因为雨后太泥泞,被人铺些砂石。教室里也没刷漆涂粉,就是原生态的水泥墙、地,还有窗户没有玻璃。1995年秋季开学不久,因学生增加,老校实在不堪拥挤,为了给学生腾出教室,几十位老师硬挤在三间破平房里。即便如此,各个班级还是严重超员,无奈之下,学校申请可否将四个初三班先行搬入“新教学楼”,上级部门也看到实际情况,在根本没有进行验收(实际上还没有完工)的情况下,就允许(也许是默许)如此。
当年“十一”前夕,全部初三240多名学生在各班班主任带领下浩浩荡荡开始搬家,至于桌子凳子书本等用品,学校让师生自己想办法,于是家近的学生拉着板车,家远的等不及,干脆自己肩扛手提从山路走,一趟拿不完再跑一趟,用了一半天的功夫总算搬完了“家”。但是面对光秃秃,孤零零,没有水电,没有操场,没有食堂,连个像样点的厕所也没有的“新家”大家都有些发愣。好在大家基本都是农村出身,从小受过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觉得有地方正常教学就行,先上课再说。
就这样这边上课,那边建设,慢慢地,院墙拉起来了,学校利用原来施工方留下的一口小机井建个水房,供电部门在墙角安装一台变压器,但教室用电却需要学校自己搞,因为根本没有验收,学校自己不便施工,便一直拖着。初冬刚刚下午五点多,教室里便黑乎乎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黑板写的字,只有放学。我当时已经担任初三复习班的班主任和两班语文教学工作,学校对复习班的升学期望很大,但是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成绩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此一来我的压力很大。其他新生班的师生顺其自然,天黑便走人。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不愿意也不能这样自在度日,于是自己掏钱买来电灯和一百多米电线,找电工帮我从变压器处扯一根电线到我的班级教室安装好,这样便可以比其他班级多留校一个多小时用于学习,我每天都坚持陪着他们直到毕业。
待到本学期结束,下学期刚开学,学校决定把剩下的两个年级全部搬到新校址。其实条件依然很差,只是道路加宽些,也重建了厕所,但没有操场,因为学校建在山坡上,坡度很大,连块平地也没有,我们搞不清当时建校的施工要求,反正据说连建楼工程款都拖欠,更没人过问操场这些小事。但不管怎么说,七百多名学生没有活动的地方肯定不行。学校反复研究决定:首先平整校园里外的土地,挖上补下,没有钱请施工队,师生自己干!初一初二学生年龄太小,干不动。主要是没有课的老师和初三的学生干,尤其是初三复习班的学生充当主力。我一听这个安排,暗暗为我班学生叫苦。不是怕劳动,是怕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我从农村出身,深深知道考学对农村孩子人生出路的重要性。可是我又无力反对学校领导的决定。生活有时就是这样让人左右为难!回班一宣布学校的决定,学生只是沉默,他们也知道反对没什么作用,另外农村孩子本身也具有勤劳朴实的性格,或许,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学校变好吧。
于是,每天下午都有学生拉着板车来上学,两节课后,劳动开始,挖土、装土、拉土,单调而疲劳,一直干到放学,老师还要延长点时间。时间长了,师生都很累,干活时有点疲软,年近60的老校长什么也不说,拉起一辆装满土的板车就走,大家面面相觑,也是无人说话,又操起工具继续干。在老师继续劳动的时候,我让本班的学生留在班内看书,等老师也走了,我继续陪着他们,一句话,能挤出多少时间就挤出多少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干近两个月,校园和操场基本平整好,学生能够做操上体育课了。
不过这不算结束,春天到了,校园需要绿化,不然到处一片光秃秃实在不美观。于是学校挤出一笔钱再加上赊账,买来不少松树、杨树、合欢树等花草树木,这次不是我班全干,而是把全校划分为若干承包区,每班承包一片(段),栽树种花并进行浇水除草养护,仅校内外就栽树上千棵。没有钱给操场植草坪,土法上马,让学生每人从家带几十颗巴根草,像栽(可是师生忽视了这种草的生命力,肥厚的土壤,精心地养护使它们第二年就长势茂盛,足足有半人深,学校不得不每年费大劲来割草)。其实这些农村孩子何尝不像巴根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在艰苦的条件中依然不屈不挠地生存着。
就这样,我任班主任的第一届学生在沉重的劳动中度过了一年的初三生涯。虽然劳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但学习风气很好,只要有空闲就能集中精力学习。各科老师的教学也很努力。1996年中考结束,64名学生考入师范、卫校、煤校、电校等中专学校近三十人(当时大部分农村学生仍然以中专学校为主),这已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不过在我的经常劝导之下,已经有不少家长和学生转变了观念,有二十多人考入重点和普通高中,(其中后来七人考入大学)。
后来我想:如果当年不是有沉重的劳动缠身,我这班学生的命运会不会更好些?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来改变现实,好在,我们都尽力对待生活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还不至于累死,那些令你疲劳的东西,一定会令你更强。”我同当年这班的许多学生保持着联系,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以后的日子都能吃苦耐劳,工作和生活还都不错,但愿是这段经历带给他们的好影响吧。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320余篇,95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