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人”陈洪绶笔下的仕女画,真有味道
“怪人”陈洪绶笔下的仕女画,真有味道
明 陈洪绶 斜倚薰笼图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人物画一代宗师。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明 陈洪绶 调梅图(局部)
陈洪绶也是一位怪人。
他的个性仿佛毕加索,醇酒妇人是他的灵感来源。毛奇龄《陈老莲别传》中写道:
“顾生平好妇人,非妇人在坐不饮;夕寝非妇人不得寐。有携夫人乞画,辄应去。”
更有甚时,“及酒边召妓,辄自索笔墨,虽小夫稚子,征索无弗应。”
明 陈洪绶 调梅图(局部)
陈洪绶把对妇人的喜爱也带入了画中,与以往传统仕女画相比,他一改传统闺怨女性形象,让画中女性从被人看的角色转化为具有自主性的角色,赋予她们自身的情思,平等地、充满同情和赞美地表现她们的内心世界。
明 陈洪绶 调梅图(局部)
画面描绘的是两女仆调制梅子的情景。南方人爱吃梅子,但生梅因其性苦味涩,须经调制方可食用。调制方法倒也简单:水煮沸后,加少许糖,将梅子放入水中煮片刻取出,即调制完毕。此时的梅子脱掉生涩,呈现甘甜可口之味。
该图便是截取调梅过程中将生梅放入沸水中的这一场景,生活趣味十足。两女仆小心翼翼, 神情专注;女主人则悠然自得,颐指气使。陪衬之花卉、石桌及几案则用笔精细,色泽雅丽,极富装饰性。所画仕女为樱桃小嘴,体态丰腴,面部颇类唐代的陶塑女佣,但却被拉长,身段也很瘦弱,表现出晚明以来文人逐渐形成的以清瘦、苗条甚至有些病态的仕女审美观。
明 陈洪绶 斗草图
斗草的习俗,一般分为“武斗”和“文斗”两种。
所谓“武斗”,是指双方以具有韧性的草交叉成“十”字状斗力,以不断者为胜,一般为男童喜玩。
“文斗”则是指对花草名,女孩采摘百草,以对仗说出另一种草名,以草多而对仗工整者胜出,一般为仕女所喜爱。此图描写的便是斗草中的“文斗”。
明 陈洪绶 斗草图(局部)
该图描写的是端午时节五位仕女坐于松石之下斗草的情景。其中一位仕女右手执花草,左手扶膝,另一人相对而坐,右手执扇,左手举起,似在与对方对话。另三人或拎花草而等待,或拾掇花草而酝酿,或静观而有所思。
明 陈洪绶 斗草图(局部)
所写仕女各具情态,神情各异。衣纹如铁线游丝,行云流水,遒劲练达;人物造型各异,脸庞丰润,神态祥和。作为陪衬的古松与山石工细精致,奇崛古拙。
明 陈洪绶 斗草图(局部)
明 陈洪绶 麻姑献寿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写麻姑和侍女二人,均面相端庄美丽。麻姑一手执仙杖,杖端系有盛灵芝酒的宝葫芦,另一手执玉盘。衣纹用线钩勒粗简方折,而衣上带图案的银白色花纹却描绘得极工细匀整,既素雅又华丽,显示出人物的非凡身份和在祝寿的特定情境中对寿者(西王母)的尊敬和虔诚。麻姑身后的侍女双手捧花瓶,瓶插雪白的梅花和红艳的山茶花,与麻姑面向一致,目视前方,神情专注。
此作线条遒劲顿挫,一波三折,富有金石味与装饰性。设色古雅富丽,承唐人法乳,艳而不俗,这种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彰显了老莲不朽的艺术生命与活力。至今依然光彩照人。
明 陈洪绶 仕女图(局部)
明 陈洪绶 仕女图(局部)
明 陈洪绶 闲雅如意图
明 陈洪绶 授徒图 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藏
陈洪绶《授徒图》,人物形象夸张,身体的线条圆转,但并不讲究比例,这反映了文人绘画脱略形似的审美意识,虽不求形似,但夸张的形象却更加传神,绝无令人生厌的媚态。
画中,一位学士据案而坐,石案为太湖石制成,案上置有书画、茶壶、杯等物。学士手执如意,前视二位女弟子。二位弟子坐于圆凳,一位低头凝视案上的画(竹石图),另一位正往瓶中插花。此图表现的是学士向女弟子传授技艺的情景,或许就是陈洪绶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