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刘娃:徘徊于多元文化世界与自我意识

90后,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被标签的舆论风口。事实上,已全部成年的“9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正悄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力量。为此,我们面向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的艺术家,发起【艺术“90后”】系列,试图用专访的形式,走近他们的艺术世界。与前辈大不相同的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正在发现、思考什么?正在尝试哪些艺术实践?如何打开自己的艺术市场,甚至创造自己的艺术影响力?

1994年出生、耶鲁大学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学位、福布斯Under30、艺术家,这些标签都引向了刘娃。“人类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地观看世界和观看身边人的角度,我希望能把这种视角和我的艺术结合到一起” 。

刘娃将艺术中的视觉形式与人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论相结合,从2017年毕业开始便创作了以当下流行的自拍作为语言的作品《自拍》,将随手可得的键盘、电视、刺绣等琐碎而平凡的材料组合,暗喻了外界客观影响下的内化过程,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个融合了脑电波科技与实验性音乐的艺术项目《Still》源于她意在将抽象的脑电波具象化,通过非常具体的事物和感情表达,观众的生理及心理变化驱动着环境的变化,这都是刘娃不能掌控的,这种跨学科的碰撞制造的流动性与主观性、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博弈也都是她所着迷的。

《自拍》系列 交界 综合媒体 45 x 45 x 10 cm 2016

《Still》展览现场

在去年的法国AsiaNow的2019策展平台: "IRL {In ReaLife}"上展出了名为《浮光掠影 II》的彩色编码画作和“黑匣子”视频装置。一个融合脑电波科技的装置艺术作品,观众脑内情绪变化影响了展厅的色彩变化,从而反思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观者佩戴抓取脑电波信号的EEG头环,伴着音乐进入房间,四周作品印入眼帘,不同层次的感官变化通过头环让光线依次变换。当然,在场的其他观众也能看见佩戴头环者眼中的景象,增强了观者之间的共情与界限感。画中的人时而变成黑色的剪影,时而隐没在一片废墟之中,绘画本身探讨了商品社会中的快消文化,以及垃圾问题所隐含的权力关系,以此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代价。

《浮光掠影》展览现场

在没顶画廊刚刚开幕的联展上,刘娃展出了最新项目“月乳”,及一系列独版雕塑作品。“影片开始于开颅手术麻醉状态下的一场梦,最终延伸为对于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升级号召的讽刺性评论,并实体化为影片中出现的一系列雕塑作品。纪实的开颅手术,与卡尔维诺的魔幻小说《宇宙奇趣全集》相互呼应;医生切除脑部肿瘤的过程,似乎也是在梦中的工厂里净化月乳的仪式。借用意大利文和中文叙述,本片主角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逾越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重新想象人性的多种存在可能”「2」。

《月乳》单频影像静帧

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没顶画廊

“艺术的本质还是探讨人性及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与时代的变化密不可分,因此艺术肯定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刘娃说。

YC艺术网对话刘娃

YC艺术网:新作《月乳》 记录了一场开颅手术和梦境中的细节描绘,再对比之前的作品《Still》也是通过脑电波情感驱动现场的环境,你很迷恋以大脑神经知觉为主体来创作作品?

刘娃:我一直对人的主观性和可塑性很感兴趣,而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脑科学开始量化、预测和影响人的情感与欲望,让人类重新观察自己。意识的物理基础、以及人脑与其他动物大脑的相似性,让我重新看待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这些以人类为中心的定义,为我打开了创作空间。

《Still》精选书页注册公司www.0755dyx.com/

YC艺术网:《月乳》的梦境中的很多文字都在探讨环境、社会、人类、科技等等,再相较于之前的作品,你仿佛都在用科技的手段去突破'科技’,用人的感知抑或是人文去对抗'科学’,可以这样说吗?

刘娃:我不认为是对抗。相反,我希望以人性化的方式运用科技。科学在挑战人类特殊性的同时,也为人文理论注入了很多活力,带来了一种相对客观的、去人类中心化的角度。

《月乳》系列雕塑

YC艺术网:有一点很好奇,最初是怎么会选择人类学,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你的创作及思考?

刘娃:大学里人类学的理论课很有趣,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可以这样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作方式等。但逐渐了解脑科学之后,我也意识到人类学自身的限制吧,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各个学科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叉了。

YC艺术网:可以看出你的作品都是以人为主体,依靠感知、感性出发探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坚持这样创作?

刘娃:每个人都是主观的 ,这种局限性在我留学期间愈发明显,也贯穿了我的创作思路。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外界的揣测就像是一种无止境的博弈,而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经济学,各种学科都各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去解释这种主观性,研究起来很有乐趣。

YC艺术网:你是否认为科技、AI 技术终有一天会替代大部分的劳动力?如何看待这种人文艺术与科技的跨界与重组?

刘娃:我不知道,我觉得谁都不知道。但我会相信人是有能力适应和应对科技发展的,而在适应的过程中,“人”的定义也会随之迭代。有人会认为近几年的艺术被科技绑架了, 变成了趋同的景观,但我觉得这和科技无关吧,在什么年代做出好作品都很难。

YC艺术网:可以简单讲一下您作品里想要观者注意到的细节吗?例如《浮光掠影》里的垃圾等等

刘娃:垃圾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时代变迁。中国作为曾经世界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面临着不可逆的环境问题,而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是资本的迁移和剥削。

不同光线下的《浮光掠影》

YC艺术网:你的作品中有很多细腻、柔软的描绘和表达,这和你是一位女性艺术家是否有关联,怎么看待艺术家这个角色身份?

刘娃:身份的问题我没有刻意想过,因为我觉得它已经被内化为我身体和思维的一部分,我不会因为我的身份而刻意地做什么,它就是我,自然而然。

YC艺术网:年轻艺术家获得的信息越多,也许更为茫然,您怎么找到自己的坐标?

刘娃:信息更多是好事,但是当代人的生活很趋同,技术壁垒也不高,所以越来越难做出从根儿上就很独特的,很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我也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吧,太早找到了坐标反而觉得不太对劲。

YC艺术网:近期在构思什么作品,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刘娃:近期在准备参加美术馆的双年展的展览,准备挑战一些新的媒介,表演之类。

YC艺术网:用一句话形容目前的自己和未来的期许?

刘娃:我目前属于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领域比较开放的状态,希望未来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

「1」:节选自Jeremy Coote和Anthony Shelton所编《人类学、艺术和美学》(Anthropology,Art,and Aesthetic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