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缜密 拘守规度——韦远柏《九华天台》揽胜
这是一幅以谋篇缜密、拘守传统规度见长的力作。
画的是安徽青阳县的九华山的天台风光。这里葱翠万重,境界幽邃,是我国著名的灵山胜地,向有“东南第一山”之誉,与四川的蛾眉,山西的五台,浙江的普陀合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其中以九个山峰最为突出,故名九华山。李白诗赞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称其“奇峰一见惊魂魄”。王安石亦有“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之赞。
家住此山之餚的老画家韦远柏感叹道:“余七上九华天台,每必作九华天台风景,(前后)不下十数幅,竟无一当者,盖因天台忒美,鬼斧神工,岂凡夫俗笔能描绘其万一也!”这当然是他用自谦之词衬九华天台之美,自不消说。这里刊出的是他不久前描绘九华天台的一帧佳构。他把那里的风景嵌入直立的幅面,用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他家乡的锦绣河山。高崖峻壑含烟笼蔼,岭头峰际草木繁荣,寺庙高筑,磴道婉转,就此全景之“万一”,全豹之“一斑”,便已觉得此间之景奇境妙了。
全画以磴道石级为界,大体分为近景和中景两个层次。右下部近景,笔墨浓重,物象概括,左上部为中景,稍淡,这里是全篇的主要部位,或称视觉中心,面积大,内容多,份量重,读者第一眼便看到这里。所以画家对这里的树石刻划穷形尽态,相当深入,藉以提挈全局。右下部与左上部这一前一后呈对角之势,控制构图的平衡与稳定。
特别要强调的是那株斜偃的青松,造型不但有舞蹈般的姿致美,而且其摆布堪称绝妙:向左倾侧,有支撑构图份量的杠杆作用,有平中见奇的理趣,两山间有开中见阖的功效,同时也明显地拉开了前后层次,给表现四周的烟云提供了对比条件,作用可谓大矣。而磴道的作用也不小,整个画面没有它贯穿,则各个孤立,互相缺乏联系,有了道路,便有了理路,上下贯通,前后勾联有了契机和依据。
画家理解石级的重要作用,不但着意其曲折变化,而且把个隐隐现现、断断续续、平平仄仄的透视感也认真负责地交代出来,从而帮助了画面纵深感的表达。我们固然看得出寺庙是这画的“注目点”,很重要,但蜿蜒的磴道和斜偃的青松更是关系此画成败得失的关键。予谓不信,若没有这山路,这斜树,或不是这样处理,想必大为逊色。这一庙、一路、一树是这幅作品的三个要害所在。
此外,还该提及的是,在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的四边四角的处理上,画家亦似作了审慎的措置。四个角,二实一虚,一个半实半虚;四边有大实大虚和小实小虚,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而感到画面恭整里有活泼,严谨中见轻松。
这画的笔墨更有其独到之处。画家表现秀岩崚峪不用一般皴法程式,而用淡而枯渴之笔累擦复皴,笔笔相连相迭,形成墨迹周密、干淡松秀的大片灰色基调,不平实,不溷化,富有表现力地综合描绘了绵芊的岭树、轻发的烟岚和葱茏的草木。
这是一种传统技法中的渴染法,可惜现时已不为一般中青年画家所用,近乎失传。崖际凌越处,石表裸露,苍松豁立,用墨较重,以示其凸起之状;用墨轻淡处,以示淡烟轻岚。其所擦皴的不同层次的墨色衔接柔和,过渡自然,无生硬之感,从而亦可窥到画家纯熟的笔墨技巧。
这画以水墨为基础,用色极为经济,可谓尽洗铅华,不施粉黛。除却庙宇、石级和偃松主干略使淡赭之外,其余部分全为花青敷染,有一种朴素隽逸之气扑人眉宇。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